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藩之乱还在继续,但康熙认为,胜利不远了。
原来一直怀有二心的吉安吴军主将韩大任率部投降清朝,整个江西失而复得,日后清军进攻湖南就不必为后路担忧了。

清朝拿回江西
而后跟着吴三桂一起起兵的尚之信则砍了吴三桂特使,送给清廷当投名状。
眼看清军拿下江西,尚之信和清廷眉来眼去,吴三桂的几个盟友们孙延龄、马雄、祖泽清等人,争相向朝廷献媚,可以说此时的吴三桂不仅失去了所有的盟友,且侧翼隐约有土崩之势。
谁知就在康熙盘算什么时候擒拿吴三桂的时候,逆境的吴军战斗力居然爆表,不仅拿下了广西,更在湖南和清军杀的有来有回,一帮墙头草如祖泽清等人更是再度反清,局势一下子又不明朗起来。
当然,比起眼前的吴三桂,康熙现在还在为另一伙人头疼,这就是孤悬海外的郑经。
此前郑经就趁着三藩之乱进攻东南沿海,先后拿下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府,声势浩大,要不是后来和耿精忠交恶,迫使耿精忠降清,彻底改变东南的局势,东南反清势力怕不是要连成一片。

三藩之乱初期
尽管郑经被清、耿联军击退,退守厦门,但保不齐会卷土重来,为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时候,康熙命康亲王杰书和郑经谈判,稳住郑经再说。
而杰书呢?上来就是一个大手笔:“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杰书说的“箕子”就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后,他带着商朝遗老遗少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偏安一隅,不图复国。
和箕子相反的就是杰书口中的另一个人“田横”,田横是齐国宗室,刘邦一统天下后,不服统治,带着五百名部署逃到一个海岛上,打着齐国的旗帜抵抗,刘邦反复规劝,但田横就是不听,孤立无援后选择自杀。

田横五百士
很显然,杰书用“箕子”和“田横”举例,就是希望郑经彻底孤悬海外独立建国,变为李氏朝鲜那样藩属国即可,到时想通商也行,不想通商也罢,随你。
但有个条件,就是日后的明郑除了官方必要的活动外,必须斩断民间和大陆的一切联系。
“效仿朝鲜”,听起来很新鲜,但实际上早在郑成功在的时候就提出了,而且是郑成功主动提出的。
不过当时郑成功说这件事的目的到不是真的要学箕子去朝鲜半岛那样,而是为了对等谈判,即是清朝求着招抚而不是郑家主动求诏安的。

郑成功画像
因而到了和谈的核心问题“剃发易服”的时候,郑成功一口回绝了。
可以说郑成功现在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汉人的衣冠,毕竟历史朝鲜是清朝统治下唯一一个没有剃发易服的,这才用李氏朝鲜举例,实则一直坚持复明。
如今这个提议又被清廷拿出来,郑经给了自己的答复:“朝鲜岂非箕子后乎?士各有志,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若欲削发,至死不易!”
是啊,箕子虽然退到了朝鲜半岛了,但如今的历史朝鲜是箕子后人吗?况且还要剃发易服,他宁死不从。
说实话,此时郑经的现有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如郑成功时期,自己能力也远不如父亲,但面对困境,郑经依旧坚持“庶几勾践宏图,无堕先王遗志”,着实令人动容。

郑经画像
清朝的只求郑经退出大陆,如果此时郑经真的满足于做一个威权自操的海外藩王,大可接受这个提议,剃发易服,罢兵回去做个土皇帝,但他没有,一直以父亲为榜样的他绝不会最初和父亲相背的决定。
当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清朝根本没把台湾当回事,毕竟剃发易服的重要性居然还在允许割据自立之上,毕竟清朝入主中原并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全方面的奴役。
而清廷之所以强令要求臣下的民众必须接受违背自己民族传统生活的方式,去接受金钱鼠尾这种羞辱性行为,就是为了践踏民族尊严,达到奴役目的,这样才是大清的顺民。

剃发易服
由于剃发易服过于残暴,由此导致的反抗数不胜数,反抗越多,清廷就越坚持剃发易服,只有这样,才能将所有潜在的挑战者全部剔除,才能维持政权稳定,这也是为何康熙宁愿不要台湾也要明郑政权剃发易服的原因。
而在拒绝提议后,郑经派将领攻陷了海澄,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吴三桂居然称帝,还在永兴之战阵斩四十八名八旗将领,吓得周围清军不敢支援。
这边吴三桂绝境爆发,这边郑经又不断围攻漳州、泉州,局势对清廷相当不利,清军将领赖塔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表示,只要明郑退守台湾,郑氏一族可以永据台湾,而且可以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能在剃发易服这种核心问题上作出让步,可见清廷现在之心急。
要不是吴三桂在这段时间内病死,清廷怕不是要拿出更好的条件来诱惑。
八月吴三桂病死,吴军立即退守,为防止郑经背后偷袭,杰书再派使者与郑经谈判,不仅承诺之前的不必剃发易服,更表示:“欲照朝鲜事例,贵藩当退守台湾。凡海岛归之朝廷,以澎湖为界,通商贸易。”
能在吴军势颓的情况下拿出这个条件,甚至允许不剃发易服,更言之凿凿强调仍可通商,条件感觉还是很丰厚啊。
但实际上,清廷的条件也更多了,不仅要彻底孤悬海外,还要将周围所有的岛屿以及在大陆占领的地方全部吐出来,相当于将双方交流窗口彻底控制在自己手里,要根绝明郑和大陆的一切联系。
毕竟此时的清廷还在沿海强力推行迁界禁海,誓要将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

被迫迁海
此前言之凿凿说可以继续通商,背地里却将人都迁走,这还通什么商?
用今天的两岸关系来说,清廷的这份提议,相当于彻底阻断两岸的一切交流和往来,要是郑经真答应,难以想象发展到今天到底会是什么样。
如今清廷一边和郑经谈判,一边强力迁界禁海,强行命令沿海居民三日内迁移到内地,想想三天时间,别说远一点的,就连近一点的也不相信,到了命令截止前一日,八旗兵直接来驱赶:“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
此时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只能被迫抛弃家产逃命,为了断绝他们回来之心,八旗兵还“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便有人侥幸活到内陆,但也没了粮食,不少人活活饿死。
而为了快速完成迁界禁海工作,八旗又举起了屠刀“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
如此惨绝人寰的大迁徙,以至于造成沿海“数千里沃壤卷作蓬蒿,土著尽流移”的地步。
按照正常思路,想要对抗,必然发动沿海百姓抵御郑经的骚扰,但现在清廷反其道行之,甚至将沿海百姓都视为潜在的敌人,不得不说,够狠。
一边提议,一边强行迁徙,负责谈判的郑经代表冯锡范一眼就看出清廷的诡诈,当场表示拒绝,甚至表示:“海澄实为厦门之户,决不可弃。今既承亲王之命,将海澄为往来公所。”
既然不肯放弃,那谈判自然破裂。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清廷的所作所为堪比分裂势力,而在传统史观里被认为分裂势力的郑经这边却坚持维护统一,不远放弃领土,不愿意斩断和大陆的血脉联系。
毕竟要是真的土皇帝,现在就停用明朝年号,剃发易服,遵奉大清正朔就好了,何必还如此坚持呢?
不得不说,历史就是如此奇妙。
邓孔昭:《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
李友林,杜莉:《康熙与郑氏集团的十次和谈》,《统一论坛》,2001年
秦国经:《从清宫秘档看清廷招抚郑氏集团的历史真相》,《清史研究》,2001年
张仁忠:《六十年风云:郑氏四世与台湾》,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