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河北三河市出台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犹如一纸 "禁色令",强制要求 1800 余家商户更换红、蓝、黑三色门头牌匾。这场打着 "城市美化" 旗号的运动,在中央纪委的通报中现出原形 —— 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官僚主义严重导致的典型形式主义乱象。

这场始于街道美化的行政指令,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决策机制的系统性缺陷。政策制定者既未开展市场调研,亦缺乏专业论证,更别提听取商户意见了。某连锁茶饮品牌被迫将红色招牌换为绿色,消费者误认其为山寨店,这一尴尬情形折射出政策制定者对企业品牌价值的漠视。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机械执行 "一刀切" 指令,甚至将医院红十字标识纳入整改范围,更凸显行政权力的任性。
“百日攻坚”运动的推进模式,让基层治理中深藏的积弊无所遁形。三河市为求短期政绩,连续发起两轮整治行动,采用密集督查、排名通报等手段层层加码。这不但加重了基层工作的负担,还致使政策执行严重偏离正轨。商户反映,部分刚获批的合规招牌,仅因颜色不符新规就被迫二次更换,行政决策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纪委的通报直抵问题核心:政绩观的错位与官僚主义相互交织,从而产生治理异化现象。个别领导干部将城市管理简化为视觉管控,把行政效能等同于运动式整治,这种脱离实际的决策思维,本质上是对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的背离。当1800余块招牌改色成本转嫁于商户,且“国际连锁品牌除外”的规定致使市场不公时,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无疑已站到群众利益的对立面。
该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预期。除直接经济损失外,政府公信力的受损更为深远。这种公信力的折损,犹如无形却难以修复的创伤,其影响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长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意义。某餐饮店主曾算过一笔账:更换招牌需花费8000元,此金额等同于两个月的净利润。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运动式治理形成的 "破窗效应",可能诱发其他领域的效仿,对营商环境造成持续性伤害。中国广告协会在声明中着重指出,强制变更品牌标识实则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侵害,此情形为城市治理敲响了法律的警钟。
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处理决定,意味着事件开始迈向纠偏阶段。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此一举措彰显出中央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但商户赔偿机制的缺失,暴露出问责体系的不完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将个案整改转化为制度重构。这需要建立政策制定的 "熔断机制",在决策前端嵌入专家论证、公众听证等程序;更需要完善权力监督体系,让 "一把手" 决策不再游离于法治框架之外。
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下,三河事件宛如一面镜子。它照见的是形式主义顽疾对治理效能的消解,是官僚主义作风对群众利益的侵蚀。根治之道在于重塑政绩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市场主体获得感纳入评价标准;更在于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让商户、专家、市民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只有当行政决策回归法治轨道、扎根现实土壤,类似 "招牌改色" 的荒诞剧才不会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