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鲁迅
在1906年的时候,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院求学。一天上课时教室里放映了一部幻灯片,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被一个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在周围看热闹的中国人面对这个情景却无动于衷,一脸麻木的神情。看过这部幻灯片,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许寿裳
辛亥革命之后,临时政府刚刚建立,鲁迅由在日本留学时结识的许寿裳(当时在教育总长蔡元培手下任职)推荐进入教育部。鲁迅先是赴南京任职,南北议和后政府北迁又随之进京。

教育部
北京敬谨亲王府在光绪年间被改成学部之后,民国时期便成了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也是鲁迅挥洒过15年青春的地方。

鲁迅设计的国徽
初到北京的日子鲁迅干劲十足,在鲁迅在教育部接手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主持设计国徽。在与钱稻孙、许寿裳的合作下,任务顺利完成。在担任此项任务期间,鲁迅也被任命为教育部企事(相当于现在的处级),需总统钦定,直接听命于社会教育司司长。
到天津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建设,筹建历史博物馆,参加读音统一会,促成注音字母的通过,举办儿童艺术展览会,协办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新的政治文化生活就这样不断使鲁迅忙碌。

1914年年初,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鲁迅赶赴北大接洽联系,却不料此书为内务部截留,经过多方和长时间的交涉,移《四库全书》入京师图书馆才算告成。然尔《四库全书》移入京师图书馆了,可《藏书简明目录》却又被内务部给扣下了,仍“发古物陈列所保存”。这意味着要查阅《四库全书》的人首先要去古物陈列所查看书目,然后再到图书馆按图索骥。教育部的领导调动频繁,在众多领导中,除了“学问道德亦不待赘言”的蔡总长和与自己交厚的董恂士教育次长两位,鲁迅竟再没有看顺眼的了。另一方面,鲁迅长时间得不到升迁。

仕途上不得志的鲁迅就这样于1926年自行离职了,结束了他在教育部15年的生活,而在这15年期间,除了工作上的事情,还有一些鲁迅先生趣事。

鲁迅
在北京的前七年半,鲁迅寄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而教育部则位于西单南大街上,平时鲁迅多是以人力车作为代步工具,按时上下班,鲁迅先生是如此的守时,以至于沿路店家看到他的车子经过就像看到定时的自鸣钟一样。

北京绍兴会馆
鲁迅先生没有吃早饭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形成是因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常常需要熬夜攻读,以至于第二天常常会很晚才起床,有时甚至已经是临近中午,于是便会早饭中饭一起吃。教育部的这份工作刚好能满足鲁迅先生的作息时间——较晚的上班时间,中午还有午休时间,可以充分地容他晚睡晚起,而且下班的时间更是可以自由支配,实在是令人快哉。
关于午餐,教育部虽然设有饭堂,但饭菜总不能合着鲁迅的胃口,所以每天临近中午的时候鲁迅都会空着肚子在街上四处“游走”,今天吃这家,明天尝那家,还尝试过和同事们一同到饭店包饭,可饭菜的质量却是由好变坏,无奈,这种享受午餐的方式又只好作罢。

北京小吃
午餐时间是有限的,鲁迅又不能走太远的地方去“找食吃”,所以,爱吃糕点的鲁迅有时便以馒头、大饼等方便食品轻松地将一顿午餐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