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总期待看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业街道繁华热闹,居民生活幸福安康。
可现实里,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却被形式主义的阴霾笼罩,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的城市管理乱象,便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典型。

2024年7月,三河市的城市管理拉开了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严重错位,官僚主义作风盛行。
在未经过科学论证,也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情况下,就匆匆推动出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这一导则中,脱离实际的规定令人咋舌。
其中广告牌匾“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的要求,就像一记重锤,敲在了众多商户的心坎上。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对广告牌匾进行一定规范,本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让街道更加整洁美观。但这种不顾实际、“拍脑袋”决定的规范,却背离了城市管理的初衷。

为了让这场不切实际的牌匾整治工作快速见到所谓的“成效”,三河市组织开展了两次百日攻坚行动。这一行动,非但没有让城市管理走上正轨,反而成为了加重基层负担的“助推器”。
违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频繁进行工作调度、督查督办和排名通报,让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他们每日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汇报,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真正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和数据,而忽视了工作的实质和效果。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三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更是将形式主义“一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不顾国内连锁品牌的实际情况,对1800余块商户门头牌匾颜色进行了变更。

蜜雪冰城那标志性的红色招牌,也无奈改成了绿色,原本具有强烈品牌辨识度的店铺,瞬间变得泯然众人。对于商户而言,门头牌匾不仅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他们的品牌标识,是多年经营积累的无形资产。
强制变更牌匾颜色,不仅破坏了品牌形象,也给商户带来了经济损失。重新制作牌匾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这些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这种行为对群众利益的损害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层面看,商户为了更换牌匾投入大量资金,经营成本增加,一些小商户甚至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从文化层面讲,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统一的牌匾颜色,让城市失去了原本的烟火气和独特魅力,变得单调乏味。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熟悉的街道变得陌生,心中那份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在逐渐减弱。时任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受到免职处理,这一结果大快人心。
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责任人的处理,更应该深入反思背后的问题。形式主义为何如此顽固?根源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处,政绩观被扭曲。

他们只想着如何在短期内做出“看得见”的政绩,以获取上级的认可,而忽视了群众的需求和城市的长远发展。同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为形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使得一些错误的决策得以顺利推行。三河市的案例并非个例,在其他地方的城市管理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形式主义问题。
比如一些城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在检查期间对小商小贩进行粗暴驱赶,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要彻底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让他们明白,政绩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其次,要完善决策机制,在出台政策和规定之前,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强化监督机制,不仅要加强内部监督,还要鼓励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务实的态度去对待。
莫让形式主义绊住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的脚步,只有摒弃形式主义,真正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牢记,城市的主体是人,只有以人为本,城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纪委通报三河招牌改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