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17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两个斯密
常思勇


1、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18世纪影响深远的著作,当时斯密主要因此书闻名。该书1759年出版,在《国富论》(1776年)前已再版四次,斯密本人更重视此书,晚年仍在修订。许多人认为《道德情操论》展现的道德学家形象与《国富论》体现的经济学家立场存在矛盾,仿佛出自两人之手。


2、《道德情操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利他),而《国富论》则主张自由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利己)。这两部著作的核心观念看似矛盾,引发疑问:是否代表两个不同的亚当·斯密?


3、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思想具有内在统一性,核心体现在对"经济人"假设的一致性上。两部著作均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道德情操论》认为人天生关心自身利益,这种观点在《国富论》中发展为著名的"自利动机"论述。


4、虽然两部著作在论述重点上存在差异(前者强调同情心约束利己,后者侧重竞争机制调节),但对自利行为本质的理解完全一致。斯密严格区分"自爱"(合理自我关怀)与"自私"(应受谴责的贪婪),认为人具备通过道德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这种道德信念构成了《国富论》自由市场理论的伦理基础——市场良性运行的前提正是人在社会关系中能够控制自私本性。


5、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然自由的制度”强调解除政府限制后形成的自由市场机制,认为利己主义在自由竞争中能促进社会利益,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该制度的两大阻碍是政府计划经济和垄断。


6、斯密批评商人通过垄断和剥削牟利,尤其抨击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拥有军队、货币和统治权的垄断企业。该公司因经营不善成为英国负担,政府通过降低茶税扶持其进入美洲市场,却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和美国独立战争。斯密指出这种垄断贸易违背自由市场原则,导致英国在美洲战争中损失惨重,但政府并未采纳他的和平贸易建议。


7、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美洲战争前夕出版,迅速被多国政府重视,被视为国家富强的革命性蓝图。斯密提出“无形之手”的市场应促进社会整体福祉,而非让少数人获利。他批评商人阶级常与公共利益冲突,通过压低工资、投机取巧谋取私利,却对高利润的危害保持沉默。


8、斯密的“无形之手”依赖于“自然自由的制度”,自由市场的核心是自由而非市场本身。他强调捍卫资本主义的首要动机是热爱自由,包括商业、宗教和公民自由,而非单纯追求财富。


9、今天,“无形之手”或“市场的自然自由制度”在中国是被当作一项来自18世纪经济启蒙主义的遗产来加以宣扬的,但它完全脱离18世纪苏格兰启蒙的“同情”与“仁爱”社会道德价值观。由于有选择地接受一个斯密,而完全无视或抛弃另一个斯密,斯密所呼吁的那个18世纪的“仁爱时代”已经被我们这个21世纪的现实“残酷时代”所代替。


10、在一个只讲经济效益、缺乏道德情感的社会里,斯密所说的同情不仅是一件奢侈品,而且是一种被公然鄙视和抛弃的人类情感。贪婪和冷酷盘算是由财大气粗的豪富们说了算的。没有适当的社会环境,斯密所说的那种以同情和仁爱为本的道德文化是不可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11、18世纪英国不仅有亚当·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倡导同情与仁爱,整个社会还存在大量活跃的民间慈善组织,致力于改善穷人生活、废除奴隶制、救助弱势群体(如弃婴、病人、孤儿等)。


12、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并非将市场去道德化,而是强调市场与社会应兼具自由与人道价值——其《国富论》本质是道德哲学著作,核心主张自由、理性与道德。他特别关注穷人境遇的改善,认为这是社会整体繁荣的关键,这一思想体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理念。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