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蓝玉死后,65岁傅友德自尽身亡,朱元璋:金杯同汝饮,利刃不相饶
兰台聊历史

前言

傅友德死了!

这位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猛将,战功比肩徐达、常遇春,手里还攥着两块“免死金牌”!

可就在65岁那年,老朱摆了场鸿门宴,转头就逼他自杀了!

咋回事?

难道那“免死金牌”是废铁不成?

还是说,这位战神踩了什么天大的雷,让疑心病晚期的朱元璋痛下杀手?

这背后,藏着一部血淋淋的帝王心术和权力游戏!

一: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战神傅友德手握两块免死牌,为何还被逼上绝路?

要说傅友德有多猛?那真是战神级别的存在。

想想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那60万大军,楼船跟山似的,朱元璋这边呢?小船破破烂烂,看着就寒碜。

可傅友德硬是带着人往前冲,胳膊中箭,拔了接着砍;肩膀被火油烧伤,湿布裹上继续干!

一场大战下来,他七次带敢死队夜袭,烧了人家上百艘粮船,连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都是他给逮回来的。

常遇春都忍不住拍大腿:“这哥们儿,猛得跟熊和老虎似的!”

后来北伐灭元,打四川,平云南,哪次硬仗少得了他?

朱元璋高兴啊,封他颍国公,黄金美女赏赐不断。

最扎眼的,是给了他两块“丹书铁券”,也就是咱们说的“免死金牌”。

按理说,有这两玩意儿护身,傅友德就算犯点小错,也能高枕无忧了吧?

可怪就怪在这儿。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这位战功赫赫、手握双保险的老将,竟然被朱元璋一道旨意,逼得在家里拔剑自刎!

这不就是“货不对板”嘛!

说好的免死呢?咋说没就没了?

难道这免死金牌,只是皇帝老儿逗你玩儿的?

还是说,傅友德干的事儿,已经远远超出了“免死”的范围?

朱元璋心里到底在盘算啥?这老哥俩的关系,咋就从“金杯共饮”变成了“利刃相向”呢?

这事儿啊,透着一股子邪乎劲儿!

二:从光脚泥腿子到开国公爵,傅友德这“三级跳”,老朱心里却一直有个疙瘩!

别看傅友德后来风光无限,他小时候可是个苦命人。

元末那会儿,天下大乱,兵荒马乱的,傅友德家在安徽宿州,爹妈死得早,家产也没了,小小年纪就成了流浪儿,跟着逃难的人群四处要饭吃。

你想想,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孩子,能有啥选择?

正好红巾军路过招兵,傅友德眼一闭心一横,扛起枪就跟着走了。

他在红巾军里干了六年,打仗玩命,冲锋在前,可就是出身太低,没人待见。

后来红巾军不行了,他又跟着残兵败将跑到四川,投了明玉珍。

明玉珍搞“川人治川”,外地人受排挤,傅友德负责运粮草,还因为“米里掺沙子”这种破事儿挨鞭子,背上那伤疤,估计跟渔网似的。

这傅友德也是个犟脾气,受不了这窝囊气,一扭头,投了陈友谅。

可陈友谅也不是啥好鸟,杀旧主,宰同僚,还把名义上的皇帝徐寿辉给活活砸死了。

傅友德一看,这老板比上一个还不靠谱啊!

恰好这时候,朱元璋在南京竖起了大旗,到处挖陈友谅的墙角。

傅友德觉得机会来了,瞅准一个黑灯瞎火的晚上,带着三十几号兄弟,跑去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当时正缺人手,一看来了员猛将,那叫一个高兴,立马赏赐金盔金甲,任命为先锋。

表面上看,这是千里马遇伯乐了。

可你别忘了,朱元璋是什么人?那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疑心病比谁都重!

傅友德这“三姓家奴”的履历,在老朱心里能不嘀咕?

今天你能背叛明玉珍、陈友谅,明天会不会也给我老朱来这么一出?

这就像个定时炸弹,埋在老朱心里头。

虽然傅友德后来在鄱阳湖玩了命,立了大功,暂时打消了老朱的疑虑。

但那个“不忠”的标签,就像个隐形的纹身,刻在了傅友德身上。

老朱嘴上不说,心里那小本本可都记着呢!

这根刺,早晚得发作!

三:“陛下是要杀光我们吗?” 傅友德临死前这句话,戳中了朱元璋哪个“肺管子”?

时间过得快,转眼到了洪武晚年。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傅友德的命运。

啥事?太子朱标死了!

朱标一死,继承人的问题就摆在了台面上。

按理说,老三晋王朱棡有能力有野心,机会挺大。

可朱元璋偏不,他隔代指定了朱标的儿子,那个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

这就麻烦了。

朱允炆年纪轻,没啥威望,手底下那帮骄兵悍将能服他?

朱元璋心里明镜似的,要想让孙子坐稳江山,必须先把那些可能构成威胁的“硬茬子”给清除了。

谁是硬茬子?蓝玉算一个,已经被剥皮了。

下一个会是谁?

傅友德其实已经感觉到了危险。

可他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干了几件“作死”的事。

先是蓝玉案闹得人心惶惶,他居然上书给朱元璋,说老家安徽怀远那几千亩地不错,想讨来种种。

你说你是不是缺心眼?

这时候表忠心都来不及,你还惦记着要地?

朱元璋当时可能还想,这老小子是学王翦、萧何,故意自污,想让我放心?

可傅友德接下来又跟蓝玉的旧部王弼私下里嘀嘀咕咕。

这下彻底把老朱惹毛了!你想干啥?串联旧部,想造反不成?

但即便这样,朱元璋还是忍了。

为啥?因为傅友德跟蓝玉不一样,他不拉帮结派,军中威望又高,老朱还想把他留给孙子用。

真正的导火索,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冬至的那场宴会。

宴会上,傅友德的二儿子傅让,喝多了两杯,嘴上没把门的,嚷嚷开了:“要我说啊,还是我们晋王厉害,他要是当皇帝,肯定比皇太孙强!”

这话要是搁现在,顶多算酒后胡言。

可在那时候,这简直是捅破天了!

密探立马把话传到宫里,朱元璋当场就炸了!

连夜把傅友德召进宫,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换作平时,傅友德早就磕头如捣蒜了。

可这次,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他居然梗着脖子,跟朱元璋顶起来了!

最后还甩出一句:“陛下难道是想把我们这些功臣都杀光吗?!” (“陛下欲尽诛将士耶”)

坏了!这句话,算是彻底戳中了朱元璋的“肺管子”!

老朱心里最怕的是啥?就是怕自己死后,孙子镇不住这帮手握重兵的老家伙!

傅友德这句话,等于直接把朱元璋的心思给挑明了,还带着一股子威胁和质问的味道。

这下,朱元璋的杀心再也按不住了。

你傅友德不是能打吗?不是有威望吗?不是跟老三关系好吗?

留着你,我孙子睡觉都不踏实!

得,别留了,送你上路吧!

四:儿女亲家成了“催命符”?傅友德和晋王朱棡这层关系,如何把他推向深渊?

傅友德跟朱元璋家,那可是亲上加亲。

他的大儿子傅忠,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寿春公主。

他的小女儿,嫁给了晋王朱棡的宝贝儿子朱济熺。

看看,一个是皇帝的女婿,一个是未来晋王的亲家。

这关系网,够硬核吧?

按理说,成了皇亲国戚,应该更安全才对。

可坏就坏在这层关系上,尤其是在太子朱标死后。

前面说了,朱标一死,最有实力接班的就是老三晋王朱棡。

朱棡这人,“多谋善断”,性子也刚,手底下还有兵权,在几个儿子里算是比较出挑的。

朱元璋虽然选了朱允炆,但他能不防着自己这个雄心勃勃的三儿子?

这时候,傅友德跟朱棡的亲家关系,就变得特别扎眼了。

你想啊,傅友德是谁?那是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极高的大将军。

朱棡是谁?那是有野心、有实力的亲王。

这俩人要是通过儿女亲家的关系勾结起来,万一等朱元璋两腿一蹬,他们联手搞事情,那朱允炆那小身板能扛得住?

这简直就是朱元璋的噩梦!

所以,朱元璋开始敲打朱棡,也顺带着敲打傅友德。

怎么敲打?把正在山西练兵(山西是朱棡的地盘)的傅友德调回应天,夺了他的兵权,让他去河南管屯田。

这信号已经很明显了:离我那三儿子远点!别掺和那些你不该掺和的事!

如果傅友德这时候能学汤和,老老实实交出权力,回家养老,或许还能善终。

但他偏偏缺根政治筋。

再加上明朝初年那点俸禄,确实有点“不够看”。

《明史·食货志》里提过,公爵一年才三千石粮食,跟宋元时期比,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傅友德虽然有封地,但他手下还有三千多亲兵要养活呢!这开销可不是小数目。

光靠那点死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

所以他才老想着找补点,比如开口要那千亩良田。

这可能确实有无奈的成分,想改善下“生活质量”,顺便养活手下人。

但在朱元璋看来,尤其是在那个敏感时期,你这就是“不知足”、“有异心”!

再加上你跟朱棡那层关系,还有你儿子那句“酒后真言”,你跟蓝玉旧部私下接触……

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傅友德在朱元璋眼里,就从一个“可用之才”,变成了一个必须拔掉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亲家关系,非但没保住他的命,反而成了加速他灭亡的“催命符”。

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

结语

说到底,傅友德的死,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悲剧。他有盖世的功劳,有皇帝亲赐的“护身符”,却依然挡不住帝王的猜忌和权力的绞杀。朱元璋那句“金杯同汝饮,利刃不相饶”,真是把帝王心术的冷酷无情说到了骨子里。

如果你是傅友德,在太子朱标死后,你会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呢?是彻底归隐,还是有别的更高明的办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点赞、转发,一起聊聊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别忘了关注我@兰台聊历史,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明太祖实录》,姚广孝、夏原吉等纂修。

《国榷》,(明)谈迁撰。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