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约会,他开着宝马X5,还跟我说‘我平时就开这辆车代步’。”28岁的王女士盯着手机里早已被拉黑的聊天记录,指甲不自觉地深深掐进掌心,“带我去的餐厅,人均消费800块,结账时他还特别大方,说‘男人买单天经地义’。可谁能想到,这全是骗子的套路啊!”这场持续了8个月的“豪门恋爱”,最终让她背上了12万元的外债。而那个当初承诺会“养她一辈子”的男人,不过是个窝在出租屋里,靠着淘宝道具假扮富豪的刑满释放人员。
从“保险柜里的千万现金”到拼多多99元假钻戒

在去年8月,王女士在某相亲软件上刷到了邵某的资料,上面写着:“32岁,某科技公司CEO,名下有3套房产,存款八位数。”头像里的他西装革履,背景是落地窗前繁华的城市夜景。后来王女士才知道,那不过是南京某写字楼的公共休息区。第一次见面,邵某就“不经意”地露出手腕上的“百达翡丽”,后来才发现那是高仿表。他带王女士去的“别墅”,实际上是月租8000元的短租民宿,开门的时候还故意挡住门锁,说:“指纹锁坏了,管家马上来修。”
要说最让王女士心动的,还得是那台“保险柜”。邵某打开卧室衣柜,里面露出半人高的金属柜子,他“咔嗒”一声转动密码,柜子里整齐码着十几捆现金,还说道:“这是给咱俩准备的结婚基金,800万呢,等婚礼办完就转到你名下。”说完,他还顺手递上“房产证”复印件,上面“南京某花园别墅”的地址,让王女士深信不疑。可直到报警后她才发现,这房产证是用PS软件篡改的他人房产信息。
之后邵某的“投资计划”粉墨登场。“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就差最后12万了,回报率能有20%呢。”他搂着王女士的肩膀,哄骗道,“宝贝,你先用信用卡垫一下,半个月我就还你。”看着对方手机里伪造的银行流水,余额显示1200万元,王女士咬咬牙,套现了3张信用卡。当晚,邵某“奖励”给她一枚“钻戒”,还说:“这可是定制的卡地亚,30分净度VS1。”后来拼多多客服告诉她,同款仿钻售价只要99元,评论区的晒图和她的“婚戒”一模一样。
直到近日,王女士无意间发现邵某手机里藏着20多个相亲软件账号,备注上写着“目标教师,存款50万”“下一个:护士,有公积金”。更让她震惊的是,租房合同上清清楚楚写着“房主:李女士,租期2024年7月-2025年7月,月租金3000元”。原来,所谓的“自住别墅”,不过是他租来行骗的道具。
报警后,南京警方很快就揭穿了邵某的真面目:35岁,无业游民,2018年就因诈骗罪被判了3年刑,2023年出狱后又重操旧业。他靠着租豪车、假房产证、淘宝道具保险柜等手段,在短短8个月内,诈骗了6名女性,累计金额高达58万元。王女士的12万元,早就被他在澳门赌场输得一干二净。那么这种以相亲形式的诈骗行为是个例吗?当然不是!
相似事件:上海“富二代”租保时捷骗婚

在2018年的上海,李女士也遭遇了类似的骗局。自称“保时捷车主”的男友陈某,带她去参观“父亲的上市公司”,可那实际上是朋友的公司。陈某还用PS的“千万存款证明”获取李女士的信任,3个月内,就以“项目周转”为由,借走了25万元。直到李女士发现豪车是从租赁公司租来的,所谓“上市公司董事长父亲”不过是小区保安,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法院依据《刑法》第266条,认定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富二代”身份和投资项目,构成诈骗罪。考虑到涉案金额巨大,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0万元。法官特别强调:“恋爱期间的财物往来,如果是基于虚假身份,即便存在亲密关系,也应认定为诈骗,而不是普通的情感纠纷。”
这类案件暴露出人们在“阶层焦虑”下的信任漏洞。上海市反诈中心的数据显示,60%的受害者月薪在5000元以下,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高收入人群,所以很容易被“豪车、别墅、上市公司”这些符号化的包装所迷惑。心理专家分析,诈骗者利用了“登门槛效应”,先通过高消费营造出虚假的表象,再用“小额借款”试探,一步步突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
差异事件:北京“职业骗子”同时交往10女子

还有在2019年的北京,男子张某在婚恋网站注册了15个账号,自称“投行精英”“海归博士”,用统一的话术和伪造的“海外房产合同”“基金持仓截图”,同时和10名女性谈恋爱,累计诈骗金额达到112万元。受害者中,有人为他贷款买车,有人甚至抵押了父母的房产。而张某却住在月租2000元的合租房里,拿着诈骗来的资金购买奢侈品,出入高档场所,维持自己的“精英人设”。
法院认定张某构成诈骗罪,并且属于“多次诈骗”“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依据2019年《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50万元。和上海的案例相比,张某这种“工业化作案模式”,也就是批量伪造身份、采用标准化行骗流程、跨地域作案,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这也成为了从重处罚的关键因素。
从“一对一零散诈骗”到“系统化职业犯罪”,张某的案子反映出恋爱诈骗的升级趋势。前者主要靠个人演技,而后者已经形成了“人设包装-情感操控-财务掠夺”的完整链条,甚至还出现了“诈骗话术培训群”“伪造证件产业链”。法律对这类“把诈骗当职业”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情感信任绝不是犯罪的遮羞布,职业化诈骗必将面临严厉的刑罚。
30万女性每年栽在“富豪男友”骗局里

公安部2023年《婚恋诈骗犯罪白皮书》揭示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现实:
全国每年新增恋爱诈骗案件超过30万起,涉案金额突破80亿元,受害者中85%是女性,其中25-35岁的单身职场女性占比高达70%。诈骗者最常用的三大套路分别是:伪造高收入身份,占比60%;虚构投资或周转需求,占比45%;用“结婚”“怀孕”等理由催促掏钱,占比30%。然而,只有12%的受害者会在恋爱初期查询对方的征信或犯罪记录,超过60%的人因为“怕伤感情”而放弃核实,直到骗子消失才选择报警,可这时资金的追回率已经不足20%。
“他们专门瞄准那些‘渴望改变生活’的中等收入女性。”某反诈骗APP的创始人分析道。就像月薪3000元的王女士,每天通勤路过南京新街口的奢侈品店,邵某营造的“豪门生活”正好击中了她对“阶层跃升”的期待。而数据背后更残酷的是,35%的诈骗资金最终流入了赌博平台,形成了“诈骗-挥霍-再诈骗”的恶性循环。受害者不仅遭受了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为“帮骗子还贷”而陷入债务危机。
从法律执行层面来看,恋爱诈骗的追责难度在于“证据链完整性”。南京玄武区刑警队队长透露:“很多受害者只保留了转账记录,却没有留存对方伪造身份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里提到的‘千万存款’截图、虚假房产证照片等,这就导致部分案件只能按照‘民事纠纷’来处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同类案件中,只有40%能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情感PUA”带来的危害。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被灌输“我养你”“你配得上更好的生活”这类话术,受害者会逐渐丧失判断力,甚至在骗局暴露后,仍然选择相信。就像王女士,在邵某承认“之前骗过别人”后,还幻想着“他这次是真心的”,直到发现租房合同,才彻底清醒过来。
那么,如果您发现恋爱对象长期伪造身份,您会选择立刻报警,还是给对方一次解释的机会呢?你觉得“恋爱中AA制”能减少诈骗风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也请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知道:真正的爱情不需要用金钱来包装,那些急于用“豪门生活”打动您的人,可能只是想掏空你的钱包。保持清醒,不是对感情的背叛,而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