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转向,表示将对华145%的高额关税可能降至35%。此举距他发动新一轮贸易战仅两个月,市场反应剧烈。
中方坚决反制后,美国股市暴跌、消费者信心下滑、通胀风险上升。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关税政策出现明显分歧,释放谈判信号。
特朗普为何突然松口?中方会跟着降税吗?

表面让步,实为算计
开启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仅仅两个月,特朗普就像变色龙一样突然改变立场,声称要将对华关税从145%大幅降至35%,这让不少人措手不及。然而,冷静分析就能发现,这种所谓的"让步"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特朗普此次降税表态本质上是一种障眼法。他先是人为将关税抬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再宣布降低,看似做出了巨大让步,实则是自导自演的戏码。就像商场里先将商品标价翻倍,再打五折促销一样,消费者一看"便宜了"就容易冲动购买,殊不知最终价格仍然比原价高。

即便降至35%,这一税率也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平均水平,更不要说关税战之前的正常贸易状态了。而且,特朗普明确表示,降低关税是以中方作出让步、达成协议为前提条件的。这种"先加大棒再给小糖"的思路,完全是一种胁迫谈判策略。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降税说辞具有极强欺骗性。一边放风要降税,一边却在白宫内部讨论所谓"分级关税"方案,对"不威胁美国安全"的商品征收35%的关税,而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征收至少100%的关税。这种模糊空间非常大的划分方式,为美方随意解释和任意加税留下了后门。

特朗普之所以突然转变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决心和美国自身承受能力。面对中方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美国经济正在遭受重创,这迫使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极端施压策略。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让步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华施压的本质。当一个骗子说要改邪归正时,明智的做法是保持警惕,仔细观察其实际行动。

大门敞开,奉陪到底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让步"表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干脆利落:"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八个字掷地有声,道出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和底线思维。中方不光说得坚决,行动更为果断,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让特朗普政府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决心。
中方态度极为明确:美方如果真心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必须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对话。一边声称要达成协议,一边继续极限施压,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中方的反应表明,北京对华盛顿的把戏看得透透的,不会轻易被表面的让步所迷惑。


自2018年特朗普发动第一轮贸易战以来,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过去七年,中方一直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被短期困难吓倒,也不被表面缓和迷惑。特朗普政府此次的关税"变脸",在中方看来无异于"狼来了"的故事重演,毫无信任基础可言。
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目前中美之间并未进行任何形式的经贸谈判,所谓达成协议的传言纯属虚假消息。事实上,特朗普政府一直希望中方主动联系,却等不来北京的电话。这充分说明,中方对美国这种讹诈式谈判的伎俩早已看穿,绝不会随美方的鼓点起舞。

中国的态度很简单:想谈,就拿出真诚来;威胁,那就奉陪到底。关税战没有赢家,但中国有足够的韧性和耐力。
相比第一轮贸易战,如今的中国更加成熟,抗压能力和反制工具都大幅提升。美方若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将毫不犹豫地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受到其错误决策的代价

自掘陷阱的美国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绞索",越勒越紧。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并启动新一轮关税战以来,美国股市反应剧烈,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接连大跌,短短两个月内,美国股市已蒸发近5万亿美元市值,这相当于两个英国的GDP总和。
金融市场的恐慌只是冰山一角。多项经济指标都在闪烁红灯: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28%;高盛将美国未来12个月陷入经济衰退的概率从20%提高至35%;通胀压力再度抬头,使得美联储降息计划被迫推迟。特朗普期望通过关税实现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却正在适得其反地拖累美国经济。

更令特朗普尴尬的是,美国国内对其关税政策的反对声浪正在日益高涨。从加州到纽约,包括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在内的十多个州已经联合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试图阻止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实施,并寻求法院宣布其新关税政策是非法的。这一前所未有的州际联合行动,反映了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广泛不满。
美国商界更是怨声载道。从零售商到电子企业,从农业主到金融机构,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承受关税带来的伤害。特朗普想当然地认为关税是由中国企业支付的,但经济学家早已证明,关税的主要负担最终落在了美国消费者身上。

美国政府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公开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极有可能"刺激通胀上升;财政部长贝森特警告称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难以为继";甚至连白宫新闻秘书也在试图为特朗普的极端政策降温。
三位前总统奥巴马、拜登和克林顿都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错误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世界的地位。

危中有机的中国策略
面对美国的关税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精准反制措施,不仅有效保护了自身利益,更将危机转化为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稀土出口的管制,这一"战略杀手锏"直接重创了美国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甚至连马斯克的特斯拉也受到波及,不得不向中国递交稀土购买申请。
中国的反制手段远不止于此。从对美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到高效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伙伴,中国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灵活性。有趣的是,在美国关税政策实施近一个月后,许多中国出口商反馈称海外订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出口重心成功转向了欧盟和东盟市场。

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4亿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即使部分产品无法出口美国,中国也具备相当强的"自我消化"能力。同时,中国已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相对降低。
更具前瞻性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战恰好为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2020年中国推出这一战略,旨在增强国内生产和消费能力,以应对外部冲击。如今,贸易摩擦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推动中国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与特朗普政府走向孤立主义不同,中国正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近期,中国继续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加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球产业链将加速向中国市场靠拢,这恰恰与特朗普试图"脱钩"的目标背道而驰。

结语
特朗普的降税表态本质上是自救行为,面对严峻经济压力和国内反对声音,不得不调整策略。但其对华施压本质并未改变,仍希望单方面获利。
中国方面态度一以贯之:不愿打贸易战,也不怕打贸易战。美方若真想谈判,必须放弃霸凌思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对话。
你认为美国降税是真心实意还是缓兵之计?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