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爆发后,刘少奇和邓小平都受到了批判,扣上了“中国头号、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不过,毛主席对这两人的态度,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1967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派汪东兴去邓小平家里,向他转达三句话:“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如果有事可以给我写信。”
从这三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对邓小平是要“保”的,认为他和刘少奇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可以分开,但是在现阶段要忍耐,不要着急,有事也可以给自己写信。
汪东兴要离开时,问邓小平有什么要求,邓小平说,希望能和毛主席当面谈谈,汪东兴也同意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邓小平一家人已经睡下了,毛主席的秘书徐业夫突然来了,说毛主席要见见邓小平,邓小平就赶紧爬起来,跟着徐业夫去了毛主席的住处。
一直到第二天天快亮时,邓小平才回来了,对妻子卓琳说,毛主席的态度很好,说以后有事可以找汪东兴,也可以直接给他本人写信。

至于两人这一夜谈了什么,邓小平没有对妻子说,成了一个谜。
但是,从邓小平说的这句话来看,我们也可以猜到一些,应该就是毛主席让邓小平暂时忍耐,不要干扰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等这场运动过去后,还要继续重用邓小平,两人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断,可以通过汪东兴来联系,也可以直接写信。
不过,对邓小平也不是只有“保”,同时也要“批”,比如在1967年11月5日的会议上,毛主席就说:“刘邓互相合作,八大决议不通过大会主席团,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就通过了。刚通过,我就反对。六三年搞了个十条,才隔三个月,他们又开会搞后十条,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我也没到会。邓小平要批,请军委准备一篇文章。”
但是,毛主席同时又说:“我的意见还是要把他同刘少奇区别一下,怎样把刘、邓拆开来。”

所以,毛主席对邓小平其实是又“批”又“保”的。
“批”很好理解,毛主席发动这场运动,就是要打倒党内的“走资派”,而邓小平被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自然是要“批”的。
同时,毛主席又深知邓小平的能力,多次说过他“人才难得”,希望他能尽快转变思想,以便日后继续重用,所以,自然是要“保”的。
因此,即使邓小平被下放到千里之外的江西,毛主席也没有忘记他,继续让汪东兴做两人之间的联系人,邓小平有什么事都可以通过汪东兴直接找到毛主席,这在当时被打倒的领导人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写道:
“邓小平的情形,在‘文革’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方面,毛泽东要批判邓小平,在林彪、江青等人的鼓噪下打倒了邓小平;另一方面,毛泽东又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而且自始至终让中办,也就是让汪东兴直接管邓小平的事情,从未让林彪、江青等人插手。可以说,在批判打倒的同时,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邓小平,包括他的人身安全。现在想起来,如若毛泽东不想保邓小平,如若让林彪、江青等人得到处置邓小平的权力,那邓小平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
看看刘少奇就知道了,在林彪、江青等人的迫害下,含冤离世,连他的妻子王光美也被关押12年之久,而邓小平和卓琳,虽然也被下放到了江西劳动,但是并没有坐过牢,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与刘少奇夫妇的遭遇简直天壤之别!

至于原因,主要是因为刘少奇的地位更高,是首当其冲的人物,不打倒他,“文革”就推行不下去,而且,为了树立林彪的权威和地位,也不得不把刘少奇弄下去。
而邓小平,一是没有刘少奇那么显眼,二是确实“人才难得”,毛主席还需要他在日后继续工作,就对他网开一面,没有像对待刘少奇那样对待他。
正如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写的:
“毛泽东毕竟是一个政治家,在他热情澎湃地致力于运动的时候,尚能冷静地心存一念,保留了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一批老干部。林彪、江青等人是‘革命’的力量,但绝不是治国之才,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心里是清楚的。‘革命’是要搞的,但‘革命’之外,还有经济建设,还要进入共产主义,还有可能再打大仗,以后的路还长着呢,‘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任务也都还重着呢。这诸多重任,紧靠林彪这个接班人是完不成的,加上江青等人也不可能完成。在毛泽东的心中,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这些老同志,不能全都打倒,还要保留一批人,还用得着这批人。”
(《毛泽东与邓小平》《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