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4月23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阿里亚模式”会议,会议主题直指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关税霸凌,犀利批评美国利用关税工具干扰全球贸易秩序。此次会议吸引了80多个国家参与,五常全员到场,30个国家轮番发言,场面堪称热烈。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率先开炮,直指美国的关税政策,揭露其通过关税这一手段来破坏全球贸易秩序,企图通过单边主义将全球经济规则踩在脚下,使美国自身的利益高高在上,而其他国家只能随之受害。傅聪强调,美国的这一做法不仅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则,也摧毁了多边贸易体系,让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出口受限,产业链被卡。她还指出,美国如此践踏全球共同利益,实质上是为了服务于其地缘政治的野心,而这种直言不讳的批评,在联合国舞台上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会议显然不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发声,但态度却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几年,中国更多的是防守式发言,回应具体问题,这次则是主动出击,举办会议并邀请超过80个国家参与,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美国的单边主义已经无法再继续,这种态度也凸显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信心和底气,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跟随他人设定的议程,而是主动主导话题。
面对中国带头发声,并且得到多个国家支持,美国代表的回应显得相当尴尬。傅聪大使刚刚揭露美国关税政策如何破坏全球贸易,美国代表就立刻转移话题,谈到中国的贸易政策、台海局势、南海问题等,试图避开关税话题。这种东拉西扯的发言,完全偏离了会议的核心议题,与多国代表强调的多边主义立场背道而驰,显得格外突兀。
美国的孤立也反映在现场氛围中,80多个国家的代表发言时,普遍强调单边主义的危害,抨击美国的霸凌行径,但美国代表的发言却在会上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呼应,现场的冷清足以显示美国的孤立。
会议结束后,美国国务院以“浪费了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时间”来回应,表面看似强硬,但其实透露出了一种焦虑。毕竟,阿里亚模式会议是自愿参加的,美国可以选择不来,既然选择参加却又抱怨浪费时间,显然他们意识到这场会议的影响力,躲避并不容易。事实上,会议前美国已得知中国的打算,并让驻联合国代表制定应对策略,但最终在会上还是被孤立,事后只能发布空洞的声明,未能有效反驳。
这场会议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对话,更是全球范围内的声音汇聚。80多个国家的参与、30个国家的发言,展现出不同国家的立场。中国和俄罗斯代表紧密合作,共同批评美国的关税政策与单边制裁,俄罗斯将其形容为用经济武器逼迫其他国家屈服,这种联合批评反映了中美俄在全球博弈中的阵营分化。与之相比,法国和英国作为常任理事国,显得相对谨慎。法国虽然没有直接点名美国,但其强调多边主义的发言中,却顺带批评了俄罗斯,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英国则干脆表示,关税问题不该在联合国讨论,应该通过世贸组织解决,这样的立场看似中立,实际上却是回避直接与中国站在同一阵线。
其他国家的发言也各具特色,巴基斯坦率先跟随中国,强烈批评单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古巴、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毫不客气地批评美国的关税和制裁破坏了全球经济的公平。而即使是像科威特这样的小国,也代表多个中东国家发声,强调单边霸凌对中东地区的负面影响。即便是一些平时在安理会鲜有发声的国家,如柬埔寨、老挝和莫桑比克,也在此次会议中抓住机会,表达了他们对单边主义的强烈不满。
从形式上看,这次阿里亚模式会议虽然没有正式的投票或决议,联合国法律也不对其作出约束,但其象征意义却不容小觑。阿里亚模式本身灵活多样,任何国家、学者、专家都可以参与,这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讨论平台,让美国无法轻易掌控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前向所有国家发出了照会,明确告知此次会议的主题,事后傅聪大使还表示将把会议内容整理成文件发给各国,这种做法将讨论的影响从短短几个小时的直播扩展到全球外交圈的长期讨论。
这场会议的舆论效应也不容小觑。媒体如路透社和福克斯新闻提前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全球早已知晓中国要向美国的关税政策发起攻势。这种公开挑战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声明,彰显了中国不畏与美国正面较量的决心。阿里亚模式虽不是中国首次使用,但这次却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声势,显现出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日益成熟的外交手腕。
从长远来看,这场会议不仅仅是围绕关税问题的争论,更是中美在全球治理理念上的对决。中国倡导多边主义、遵守国际规则,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单边霸权主导全球事务。这一会议的结果表明,尽管中美之间的较量依然激烈,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支持规则导向的全球治理模式,而中国的这一战略发声,无疑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增添了更多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