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驳胡锡进用“政治正确”强求董明珠道歉的荒谬逻辑
春天的蒲公英



胡锡进以《劳动法》第三条“平等就业权”指控董明珠构成歧视,但他的逻辑荒谬,反应过度,存在根本性错位的思维。《公司法》第三条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权,最高法院在“工程师窃密跳槽案”中支持企业基于岗位特性筛选人才。格力从没有在招聘公告中公开排除海归,其“绝不用海归派”是内部风控策略,与“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法定禁止行为有本质区别。胡锡进将企业技术安全决策曲解为“违法歧视”,是对法律条文的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的曲解。


华为、大疆等企业同样设立技术壁垒,要求涉密岗位签署终身保密协议。胡锡进选择性忽视这一行业共性,却对格力单独批判,暴露其双重标准。 格力2023年财报显示,中央空调事业部37%的技术骨干有海外背景,王自如等海归人才仍被重用。董明珠的策略是“风险分级管理”而非绝对排斥,胡锡进以武断的言论否定企业整体实践,本质是舆论绑架。



胡锡进指责董明珠“污名化海归”,却刻意回避制造业技术主权的核心矛盾。格力实验室的物理隔离传输、终身保密协议等机制,是对78.2亿元年研发投入的必要保护。反观胡锡进推崇的华为,其5G实验室同样禁止非授权人员接触核心数据,其双重标准暴露立场矛盾。


2024年自称“微电子海归硕士”的应聘者中,70%无法通过压缩机原理测试,而蓝翔技校团队将空调外壳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8%。胡锡进强调“海归价值”却回避能力不足的问题,陷入空谈理想化。董明珠支持国内高校培养人才(如“格力班”),与钱学森时代自主培养加战略引进的思路一脉相承。胡锡进将企业风控等同于“闭关锁国”,是对“开放”概念的亵渎。真正的开放是选择权,而非强制接纳所有风险。



胡锡进指控董明珠“抵触国家人才政策”,却故意忽略政策中的风险防控要求。《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规定》第八条要求重点单位建立安全防线,格力涉密岗位本土化筛选合规操作。胡锡进将“防范风险”污名化为“保守封闭”,实质是否认国家安全体系的复杂性。 华为、美的等企业国际化程度高,其人才策略与格力(以制造业核心技术为主导)存在本质差异。要求所有企业套用同一模式,违背市场经济多样性原则。 2024年海归硕士平均月薪15440元,但理科教师薪资涨幅仅12%,显示市场对海归价值评估趋于理性。胡锡进将个别企业选择上升为“国家政策对立”,存在逻辑混乱和对政策的解构。


胡锡进以“标签化批判”掩盖务实管理。胡锡进指责董明珠“标签化思维”,却未提供任何替代解决方案。2023年制造业技术侵权案17%涉及涉外人员,格力需对1.3万名研发人员负责。胡锡进主张“包容风险”,实则以社会实验心态让企业承担代价。董明珠提出“绝不用海归”是防御性表达,其核心是“无法辨别则不冒险”,与法律上的“无罪推定”无关。胡锡进将企业家的谨慎决策简化为“偏见”,暴露其脱离实业语境。就是钱学森归国,当时也需要部署安全检查机制,而当代技术竞争更复杂。胡锡进要求企业“无条件信任”,是对历史教训的漠视和践踏。



胡锡进呼吁“道歉”的本质,是以舆论暴力干涉企业经营自主权。胡锡进永远不会为生产线泄密导致的10亿元损失买单,却要求格力为“社会包容性”牺牲技术安全。胡锡进曾反对“开除川大女硕士学籍”,主张“给年轻人改错机会”,却对格力基于实证的用人策略极度苛责,立场前后矛盾。格力车间里老茧与文凭的较量、钛酸锂电池127次极端测试的数据,比任何道德口号都更接近制造业真相。董明珠的“不道歉”,恰恰是对技术主权最坚定的捍卫。


董明珠的立场,是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必经的阵痛。在全球化竞争中,唯有筑牢能力本位防线,才能让“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止于口号。胡锡进的“道歉论”暴露出法律无知:混淆企业风控与制度性歧视,否定《公司法》赋予的自主权; 胡锡进回避了海归能力不足与泄密风险数据,用理想化的思维掩盖现实矛盾;他用双标立场对待不同企业,对华为等企业的同类策略视而不见,选择性批判暴露舆论操弄本质。


当格力用本土工程师三年人均1.2项专利的成绩单回应质疑时,胡锡进的“道德檄文”已沦为脱离制造业语境的空中楼阁。真正的技术自信,不需要向虚妄的“政治正确”低头,应该根据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换位思考。用大帽子压人,给人家上纲上线本质上是对企业家的迫害和破坏企业营商环境。我觉得真正需要道歉的是胡锡进一类人挥舞大棒去打击爱国良心企业家的错误言行!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