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消息,4月24日-25日,我国开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会——2025年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总结2024年来的贸易摩擦,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从这则新闻稿中,至少有以下七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当前我国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
中美贸易对抗升级,贸易摩擦已从传统反倾销调查扩展至关税战、技术壁垒、供应链重构等多维度博弈。例如2025年4月中美关税在十天内经历四轮加码,税率峰值达125%,远超常规经济纠纷范畴。
争端领域从单一商品延伸至高新技术、金融规则等领域,且参与国从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形成多边施压格局。

二、困难与挑战并存
有组数据可以看一下,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超52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14.64,美国市场贡献了中国制造20%的增长需求。如今125%这道墙,直接让发往美国的集装箱从40-50个暴跌至3-6个,部分货主甚至选择弃货。而“借道出口”也比较严峻。美国就是要卡中国的商品,卡中国的供应链,所以,困难肯定不小。
但我国也面临机遇,凭借技术突破(如半导体国产化)、供应链韧性(如区域化产能布局)、政策工具箱(如税费优惠)和内需市场(如区域消费)四大优势,将外部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这种系统性优势使中国在关税战中不仅实现“突围”,更可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规则。

三、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中国以“战略定力锚定方向、科技创新突破封锁、市场纵深消化冲击、规则重构掌握主动”的组合策略,将关税战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
这种“强内力、拓外延”的应对模式,既体现了“天塌不下来”的底气,更彰显了“东风终将压倒西风”的战略自信。

四、讲究策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战略布局精准施策,系统性风险防范:比如建立出口信用保险覆盖85%重点企业的保障体系,通过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工具降低企业成本,例如苏州某企业一季度节约成本8240万元。
区域合作深化对冲:比如利用RCEP框架将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18.7%,同步拓展巴西大豆、俄罗斯能源等多元化进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
技术创新驱动突围,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比如新能源汽车电池自主化率达92%,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升至85%,形成“技术换市场”新优势。半导体领域实现28nm设备70%国产化率,打破国际垄断。

产业链韧性重构: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比如通过墨西哥、越南等替代产地承接海外订单,同时保持60%以上中间品供应,形成“物理转移但技术依附”格局。
规则重塑与市场激活,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比如推动龙芯架构等自主技术纳入国际认证体系,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美精准反制措施直击其农产品等政治敏感领域,掌握博弈主动权。
内需市场纵深支撑:比如县域消费十年增长13倍,下沉市场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爆发式增长,2024年入境游热度同比提升42%,形成抗周期韧性。想新办法,促新内需。

五、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
将关税博弈置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谋划,以政治自觉统筹内外循环、攻防策略与规则重构,实现国家利益捍卫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推进。

六、增强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底线思维划定“不可退让的疆域”,极限思维开辟“超预期突破的空间”,要对特朗普的关税战的疯狂程度进行提前预判,要有关税战扩大化的思想准备,这就是要发挥极限思维,着力防范化解贸易风险,为贸易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八、全国上下一盘棋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重点行业商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代表参会。
从参会单位,我们就看出来了,我国这次决心之大,是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了。我国通过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系统揭露美国滥用“对等关税”的霸权本质,阐明中国“不惹事、不怕事”的底线思维,获得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公开支持。

#中国取消1.2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记者:遭中方驳斥后白宫口风又变了##一季度引资成绩单里的形与势##纽约市民凌晨排队抢购中国全景相机##学者:中国给美国设了一个谈判条件##一文读懂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磅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