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话痨拯救世界:达蒙与阿弗莱克的荒诞逃亡之旅
Lc姐




你是否曾站在生活的悬崖边,发现无论如何挣扎都只是徒劳?那种为了几万美元就能改变命运,却偏偏拿不到的绝望感,或许只有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波士顿的冬日街头,寒风刺骨。当一个想见儿子的失意父亲和一个话痨前科犯相遇,当一场注定失败的抢劫遇上一位头脑清醒的亚裔心理医生,一场荒诞不经的"绝望者联盟"就此展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抢劫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如何在荒谬世界中寻找出路的黑色幽默。



  • 片名:闹事之徒(The Instigators)
  • 导演:道格·里曼
  • 主演:马特·达蒙、卡西·阿弗莱克、周洪
  • 类型:犯罪喜剧/动作
  • 片长:110分钟
  • 上映日期:2024年8月2日(美国院线)、8月9日(Apple TV+)
  • 一句话评价:这片子就像一辆老旧卡车,边开边掉零件,却意外跑完全程的喜剧公路片。
  • 适合人群:喜欢无厘头黑色幽默的观众,马特·达蒙和阿弗莱克兄弟粉丝
  • 观影提示:别期待精密的抢劫大片,这是一部讲"抢劫如何失败"的喜剧
  • 最佳观影场合:周末放松时光,与好友一起看更能体会其中笑点
  • 情绪预警:F词高频出现,部分暴力场景,但都以喜剧方式呈现




波士顿底层故事:关于命运与反抗的荒诞笑话


《闹事之徒》由动作片名导道格·里曼执导,这位曾带给我们《谍影重重》和《明日边缘》的导演这次尝试了全新风格。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由卡西·阿弗莱克参与编写,而制片人则包括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可见这是一个十足的波士顿家乡制作班底。

马特·达蒙与卡西·阿弗莱克自《心灵捕手》后难得的再度合作,两人的银幕化学反应成为影片最大亮点。他们不仅是幕后的老朋友,也在电影中完美演绎了两个处境各异却同样绝望的小人物。达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准确反映波士顿的城市性格,拍出一部"真正有趣且永不失去势头"的喜剧。

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后表现不俗,上线Apple TV+一周观看量甚至突破1.5亿分钟,成为苹果公司推出的较为成功的原创电影之一。



波士顿绝望者:两个笨贼和他们的高智商人质


故事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罗里(马特·达蒙饰)是一位海军陆战队机械师,同时也是一个失意的父亲。他需要32480美元来付清律师费、孩子的抚养费和学费,这是他重新见到儿子的唯一途径。他的搭档考比(卡西·阿弗莱克饰)则是一名职业惯犯,曾为双胞胎弟弟顶罪蹲了三年牢,出狱后只能靠接"脏活"维生。

两人受雇于神秘的黑帮头目贝塞盖(迈克尔·斯图巴饰)和德奇科(阿尔弗雷德·莫里纳饰),计划在市长选举之夜抢劫腐败市长米切利(朗·普尔曼饰)的私人保险箱。然而抢劫当晚,所有计划都出了差错:挑战者赢得了选举,市长的保险箱已被清空,他们的同伙在枪战中丧生,考比还不幸中弹。

逃亡途中,他们别无选择,挟持了罗里的心理治疗师唐娜·里维拉医生(周洪饰)作为人质。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看似文弱的亚裔医生不仅临场发挥医术取出了考比体内的子弹,还在多次危机中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智慧,成为这个犯罪团伙中最靠谱的核心人物。

在逃亡过程中,三人组遭遇了市长派来的追杀者、不同辖区争抢功劳的警察,甚至是驾驶特种装甲车的黑警图米(文·瑞姆斯饰)。每当他们陷入绝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他们的逃亡之旅最终将他们带到市政厅,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市长贪污的证据和数百万美元现金,并策划了一场混乱的最终逃脱。

整个剧情线像是一连串的意外和巧合,罗里和考比的计划总是以失败告终,却又总能在命运的推动下活下来。这种"尽力而为但事与愿违"的荒诞感贯穿全片,也成为电影最大的喜剧源泉。



镜头下的荒诞:波士顿式喜剧美学


《闹事之徒》的视觉风格与道格·里曼以往的作品明显不同。导演放弃了精细的构图和华丽的特效,转而采用更为自然、原始的拍摄手法。影片主要使用自然光,营造出一种真实、随性的氛围,与电影轻松幽默的风格相得益彰。

动作场面的处理也十分独特。追车戏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导演将其与配乐《Downtown》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幽默感。警车在波士顿街头追逐的画面,加上三位主角在车内的尖锐对话,构成了一种"紧张中的荒谬"氛围。

色彩上,影片大量使用冷色调呈现波士顿的冬季,灰蓝色的城市景观与角色鲜明的个性形成对比。特别是在市政厅的高潮戏中,金色光线下飞舞的钞票与灰暗的建筑形成强烈反差,象征着底层小人物对权力的短暂胜利。

音效的处理也值得一提。在幽默场景中使用夸张的音效,如考比的碎碎念配上各种背景音乐,增强了喜剧效果。而在动作场面中,枪声和爆炸声则被处理得相对写实,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荒诞"感觉。



笑中带泪、乱中有序:《闹事之徒》的双面性


  1. 达蒙和阿弗莱克的荧幕化学反应
  2. 无疑是本片最大亮点。马特饰演的严肃木讷形象与卡西的话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两人之间的对手戏自然流畅,仿佛多年好友间的日常拌嘴。特别是在危机时刻,两人一本正经地讨论荒谬计划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3. 周洪饰演的心理医生角色
  4. 为影片增添了意外的深度。她从最初的无辜人质,到后来成为团队智囊,这一角色转变自然且令人信服。她的存在也为两位主角提供了心理支持,推动了他们性格的转变。
  5. 波士顿作为影片背景
  6. 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个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角色。从芬威公园到市政厅,这些标志性地点的呈现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不同区域警察的互相争斗也反映了美国执法系统的荒谬一面。
  7. 音乐的巧妙运用
  8. ,尤其是追车戏中的《Downtown》和其他场景中的流行歌曲,与剧情形成了有趣的反差,增强了观影体验。
  9. 犯罪喜剧与社会讽刺的结合
  10. 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娱乐作品。通过两个小人物的视角,影片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阶层差距、政治腐败和司法系统的问题,但又不失幽默感。

  1. 剧情逻辑有时过于牵强
  2. ,太多的巧合和意外转折让故事显得有些不真实。虽然这是喜剧的一部分,但有时候会影响观众的投入感。
  3. 部分动作场面的执行不够细致
  4. ,特别是在追车和枪战戏中,剪辑和视觉效果比导演以往的作品明显逊色。据评论指出,动作场面的剪辑"拼接拙劣",缺乏流畅性。
  5. 结尾处理偏向主旋律
  6. ,与前面的荒诞风格有些不协调。电影在结尾转向更加正面和光明的方向,可能是为了符合商业电影的期待,但这也弱化了影片前面建立的黑色喜剧调性。

虽然《闹事之徒》存在这些不足,但它在类型片的框架内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尝试。它既不是完美的犯罪片,也不是纯粹的喜剧,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笑容下的深思:当底层小人物遇上权力游戏


《闹事之徒》表面上是一部轻松的犯罪喜剧,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对美国社会的尖锐观察。电影通过两个底层小人物的视角,揭示了权力和金钱如何扭曲社会结构

最引人深思的是,影片似乎在问:在一个彻底腐败的系统中,普通人应该如何自处?罗里和考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态度:一个试图遵守规则却被规则抛弃,一个选择打破规则却始终无法真正摆脱。两人在逃亡过程中逐渐发现,系统的问题不在于个别的腐败官员,而在于整个权力结构

影片对美国政治选举的讽刺也颇为尖锐。前脚老市长竞选失败被劫气急败坏,后脚新市长就紧追老市长的贪腐之路。这种政客更迭但腐败不变的循环,揭示了政治体制的根本缺陷。

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对阶层固化的批判。罗里心心念念的3万多美元,对市长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这种财富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不同,更代表了机会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电影中,主角们必须通过"非法"手段才能获得社会本应提供的基本权利——罗里只想见到自己的儿子,这本不该是一个需要铤而走险才能实现的愿望。

电影的高潮是市政厅的金钱雨场景,将腐败政客的不义之财回馈给普通市民,这一场面不仅仅是剧情需要,更是对财富再分配的一种荒诞象征。在这个瞬间,底层人民短暂地掌握了话语权和选择权,而权力者则陷入了混乱。



不走寻常路:《闹事之徒》与其他犯罪喜剧的对比


《闹事之徒》在犯罪喜剧这一类型片中有着自己的独特位置。与《十一罗汉》系列相比,它少了精心设计的抢劫计划和华丽的明星阵容,多了一分接地气的庶民视角。如果说《十一罗汉》是关于"完美犯罪"的,那么《闹事之徒》则是关于"糟糕犯罪"的

与《午夜狂奔》这类经典逃亡片相比,《闹事之徒》原本打算模仿其风格,但最终转向了更大规模的动作场面。这使得影片失去了一些喜剧深度,但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紧张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导演风格上,与道格·里曼以往的作品相比,《闹事之徒》显得更为松散和随性。不同于《谍影重重》中紧凑的叙事和精准的动作设计,本片更像是一次创作实验,让演员有更多即兴发挥的空间。这种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完成度,但也使其拥有了更自然的表演和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主流大片越来越依赖特效和既定公式的背景下,《闹事之徒》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它没有过度依赖CGI特效,而是回归到角色驱动的故事讲述,这种复古的拍摄理念在现今的好莱坞显得尤为难得。



幕后花絮:波士顿式电影制作

创作幕后故事与趣闻


据周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导演道格·里曼希望角色能够驱动电影,而不是那些动作场面,这打破了她对动作片的既定印象。电影的拍摄非常不传统,所有设置都很简单,摄影主要使用自然光,演员和工作人员有很多时间做出改变,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很多场景都是即兴发挥的结果。

整部电影仅用36天完成拍摄,冬季的波士顿为动作场面增加了不少难度。后期制作则在马德里完成,利用了西班牙的税收优惠政策。

演员表演花絮与准备过程

马特·达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和道格·里曼重聚是他最好的经历之一。他们想拍一部真正有趣的电影,希望观众能一直笑到最后。他还提到和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角色配对是一个很好的喜剧设置,两人希望电影的基调能准确反映波士顿的城市性格。

有趣的是,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将七页场景的台词精简为一个词"doughnuts",展现了资深演员的影响力和对角色的理解。


个人评分卡

  • 剧本/故事结构: 7/10分剧本有新意但逻辑偶有牵强,笑点分布不均但有亮眼时刻
  • 演技/角色塑造: 9/10分达蒙和阿弗莱克的化学反应出色,周洪的表现为角色增色不少
  • 视听语言/技术呈现: 7/10分自然光的运用有特色,动作场面剪辑稍显粗糙但风格独特
  • 主题深度/思想价值: 8/10分表面轻松下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有深度,既讽刺又不失温度
  • 娱乐性/观影体验: 8/10分笑点独特且自然,动作场面虽不算顶级但足够刺激
  • 总评分: 7.8/10分一部不完美但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犯罪喜剧,值得一看




生活不如意,至少我们可以笑对它


当世界充满不公,当系统对普通人越来越不友好,我们是选择绝望,还是选择反抗?罗里和考比给了我们第三种选择——在荒谬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中保持幽默。

也许,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最好的反抗就是保持笑容。就像电影中那场从天而降的钞票雨,虽然我们不可能真的遇到这样的好事,但在那一刻,普通人短暂地品尝到了何为"公平分配"。

你觉得,如果处在罗里和考比的处境,你会作何选择?是乖乖认命,还是找一个不那么循规蹈矩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夺回一点主动权?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