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下旬,围绕中美之间持续多年的关税战,局势突然出现微妙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短短几天之内连续释放多项软化信号,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然而,中方的反应却异常冷静,甚至可谓“针锋相对”,明确拒绝美方以软话换实利的策略。
- 为什么特朗普会在此时罕见转调?
- 美方背后的真实动机究竟为何?
- 而中方为何坚决不让步?

从这些问题出发,小编将从时间线梳理2024年4月以来的事件进展,结合各方发声及国际媒体评论,深入剖析当前中美贸易博弈的真实格局。
一、美对华关税持续高压
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全面爆发以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愈发激进。
至2025年春季,特朗普所推动的对华关税总水平已高达145%,几乎涵盖全部输美商品。

这一极端政策的实施虽一度被塑造成“遏制中国”的手段,但其带来的反噬效应逐渐浮出水面。
一方面,美国国内制造成本急剧上升,大量企业反馈利润空间被挤压,甚至不得不将部分工厂搬离美国本土。
另一方面,民众在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多个领域感受到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消费市场承压。
根据美商务部数据,2023年底至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CPI同比上涨幅度维持在3.5%以上,其中与中国产品密切相关的领域涨幅更为突出。

二、4月22日:特朗普连续释放软化信号
2025年4月22日,美国时间下午2时许,在弗吉尼亚州一场面向工商界的闭门会议上,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表示:
“我承认,145%的对华关税太高了。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更合理的水平,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放弃立场。”
短短一句话,引发全场哗然。这是特朗普罕见承认关税政策“过头”,被媒体视为对贸易立场的“软化”。
当晚,他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发文补充称,中美之间仍保持沟通,“中国也想与我们达成协议,我们在看。”

但令人玩味的是,仅隔数小时,在接受一家右翼电台采访时,特朗普又话锋一转:
“如果中国不想谈,那就按我们的方法来。美国才是定规矩的一方。”
三重表态在短短一天内相继出现,且前后态度反复,引发舆论质疑其动机。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典型的“软话夹硬话”策略,意图一方面释放缓和信号,争取经济稳定,另一方面维持“强硬领导者”人设。
三、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发声,称“贸易对峙不可持续”
同日傍晚,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旧金山一个智库圆桌论坛上发表讲话,也显示出美方立场的微调。

他表示:
“当前的中美贸易对峙并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我们的目标不是与中国脱钩,而是寻求达成稳定框架。”
贝森特还透露,虽然正式谈判尚未启动,但“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双方有望就包括关税在内的问题达成全面协议”。
这番言论显然是在配合特朗普的言外之意,即对华关系需“控制张力”,以免拖累国内政治和经济局势。

四、中方作出公开回应,态度坚定明确
对于美方前一日的连番表态,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回应。
4月23日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表态:
“我们对美方的言论并不感到惊讶。中方早已指出,贸易战没有赢家。美方一边声称谈判,一边施压讹诈,是典型的威胁行为,不符合正常国际交往准则。”
郭嘉昆强调,谈判前提是“平等、尊重、互惠”,中方不会接受“软话换缓解”的手法。
他明确表示,中方目前并不打算主动启动谈判,而是等待美方“真正撤销错误政策”。
这一表态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关注。中方“打不怕,谈不拒”的立场被认为展现出对当前博弈格局的清醒认知。

五、美媒爆料:特朗普考虑降税但设“阶梯门槛”
就在中方回应当日,美国《国会山报》引用匿名白宫内部人士消息称,特朗普确实在考虑调整关税政策,尤其是“降低当前过高的145%税率”,但计划并非“一刀切”,而是采用“阶梯关税”的方式:
- 战略敏感商品仍维持100%以上税率;
- 大部分民用品降至50%-65%之间;
- 少量商品可降至35%以下。
此举意在“象征性缓和”以稳定市场,同时保留政治话语权。
该报道还指出,特朗普希望通过此调整刺激股市、安抚农业和汽车等行业金主。

中方随后表示,所谓调整并未触及实质问题——高关税依旧存在,且对华出口企业造成压力,中美贸易依然未能恢复正常状态。
六、特朗普“多边施压”策略失利,日印态度冷淡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在对华释放“软信号”的同时,也尝试通过对其他亚洲国家展开外交攻势,以图在全球范围构建对中国的压力网络。
4月23日至24日期间,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家人访问印度,与莫迪政府展开多轮闭门会谈。
尽管万斯一行受到高规格接待,但在核心议题如市场准入、供应链排他协议等方面,印度并未做出实质让步,始终保持观望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谈判也陷入僵局。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与美方会面后表示:
“我们理解美方意图,但相关事务需要更多时间,不能操之过急。”
分析普遍认为,日本可能采取“拖字诀”,既不惹怒美国,也避免卷入大国博弈。

4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评论此次关税风波。
文章指出:
- 特朗普对华软化表态,实际反映其政策失败;
- 美国在全球贸易系统中已不再“不可或缺”;
- 高科技领域,美国的补贴和关税手段无法与中国实质竞争;
- 美国政府提出的IPEF等项目也无实质进展,难以形成国际凝聚力。
其中援引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太阳能组件全球出口占比达53.5%,而2013年仅为35.5%,反映其在绿能领域的强势崛起。
美国则对东南亚光伏企业征收高达3521%的反补贴税,意图阻断替代通道。

综合4月22日至24日间的所有美方言论和外交行动,中方迅速判断出美方意图——以软话换国内喘息空间,同时维持对外强硬姿态。
对此,中国官方与媒体一再重申:
- 贸易“暂停键”仍然有效;
- 美方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政策纠正,中方不会作出实质性回应;
- 当前关税水平本身即为“不公正政策”的体现,撤回才是谈判的前提。
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软话没有意义,取消不公正政策才是真正诚意。”

从4月22日特朗普的罕见松口,到中方4月23日坚决回应,再到4月24日国际评论一致指出美国策略失效,短短三天的博弈周期,充分暴露出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实质走向。
特朗普试图通过“语言策略”转移国内经济与政治压力,但中方的回应显示,经历五年磨炼的中国已对美方“软话”产生免疫,真实意图一目了然。
这场“耍小聪明”的尝试,未能撼动中国底线,反倒暴露出美方在全球博弈中的真实困境。
未来如何重启真正的平等谈判,将取决于美方是否能够放下姿态,回到国际规则的框架之中。否则,中美对峙仍将持续,而“说软话”这招,也将越来越不灵。

——完——
信源:
2025-04-24 10:11·极目新闻《白宫释放“大幅下降”口风,特朗普对华关税战态度为何180度大转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