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34岁女子频繁头痛,反复检查脑部正常,直到换了检查项目:是脑瘤
老徐医学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老是头痛,去医院查了好几次,说脑袋没问题,可疼就是不见好。”坐在办公室里,她放下保温杯,歪着头冲旁边的同事问了一句。

眼神里是那种说不上来的焦虑,像是想确认,又像是自言自语。她三十多岁,看起来干练,但这个问题好像不是第一次问。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困境:症状反复出现,检查却一切正常。尤其是头痛,它太常见,常见到很多人已经默认它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头痛成了“没睡好”“压力大”“脖子落枕”的代名词。

不少人也就这么拖着,一年年过去,直到某个契机,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其实问题并不总在头部本身。

人的认知模式,天然有个漏洞:大脑更容易相信显而易见的路径。

头痛,看头部;胃痛,查胃镜;心跳快,就测心电图。

但身体从不按套路出牌。身体真正的规律是:局部不适,不一定是局部问题。

想看得更清楚,得从另一条路径走进去。像头痛这样的问题,临床上分成很多种类型。

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一种,接近80%的慢性头痛都和它有关。但这类头痛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肌肉收缩型的结果。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头痛并不是“脑子出事”,而是“肌肉太紧”,尤其是脖子、后枕、肩膀、甚至下颌肌群。

肌肉长期过度紧张,会影响局部血液流动,引起疼痛。

这类疼痛的特点是钝痛、压迫感、不定位,吃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另一类经常被忽略的,是心理性头痛。

压力、焦虑、抑郁,不止会影响睡眠,还会通过神经通路影响脑血管张力。这不是“想太多”,也不是“玻璃心”,而是确确实实有生理基础。

有研究对2000多名慢性头痛患者进行了调查,超过60%的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状,35%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这里的问题是,大多数人从不把心理问题和头痛联系起来,这使得治疗总是跑偏。

而更复杂的情况在于,多种因素同时出现。

比如颈椎轻度错位引起的肌肉紧张,再叠加焦虑状态,加上缺乏运动,睡眠质量下降,这些每一样单拎出来都“不严重”,但凑在一起就形成了慢性痛感的来源。

有的人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了好几年,直到某一天头痛变了性质,才惊觉不对。

但真正要反思的,是一种思维惰性:我们太依赖检查结果了。

CT、MRI、脑电图、PET-CT,好像只要查完就能放心。但医学检查的结果,不等于健康本身。

一个人可能在所有项目上都“正常”,但他照样睡不好、头痛、记忆力减退、情绪失控。

身体不会撒谎,但数据会遗漏很多真实的东西。

现代影像学确实提高了诊断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误区。

大多数脑部影像技术,对小于1厘米的病变判断力有限,尤其是早期、边界模糊的病灶。

比如某些低级别脑瘤或边缘性结构异变,往往在最初几次检查中根本看不出来。

根据2019年一项发表于《Neuro-Oncology》的研究,约有9%的脑瘤患者在初次影像学检查中未被发现。

原因很简单,病灶尚未形成明确的密度对比。而患者的症状,有时早就开始了。

更进一步地说,脑瘤的早期症状非常不典型。

有些人只有反复头痛,有些人则是性格改变、嗜睡、注意力差,还有的人表现为听力下降或眩晕,这让诊断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一开始就沿着“偏头痛”或“颈源性头痛”去查,很可能一路查错。

这并非医生的失误,而是现有工具的局限。

真正能发现问题的,往往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比如从内分泌、视神经、脑脊液压力等方向重新评估。

脑部疾病的隐匿性,与其所处部位的复杂度有关。

大脑是一个密闭系统,病灶一旦出现,很可能通过压力变化、脑血流重新分布等机制,影响多个功能区。

但这些变化有延迟效应,不是“有瘤即显现”。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直到几年后才被确诊,而症状早已出现。

人类对健康的理解,总喜欢从“有没有病”出发,却很少去追问“这个症状是不是一个信号”。

其实很多身体发出的信号,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立刻解决,而是提醒我们改变。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是一种适应性机制。它不是单纯的“坏”,而是一种保护策略。

但这需要我们对“保护”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吃药或做检查。换个角度看,头痛这件事,其实也跟“生活结构”有很大关系。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不是看手机?是否长时间盯着屏幕不挪眼?晚上几点睡?吃的是否过咸、摄入水分是否足够?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身体的张力系统。

颈部、眼部、咬合肌群、肩膀、甚至胸椎的灵活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头痛。

不是说所有头痛都能靠调整生活方式缓解,但如果从没系统地排查过这些因素,那检查再多也可能是白费。

常见观点总以为,健康是一套指标。但真正的问题常藏在“非疾病状态”的缝隙里。

许多“未被诊断”的问题,其实早已表现出来,只是我们没接收到。

医学是一门以数据为基础的学科,但人体是一个以状态为主导的系统。

任何症状,背后都不是单一因素,而是一连串微妙平衡的失调。

反过来说,有没有可能,很多反复检查没结果的头痛,其实不该再盯着“查什么”,而是该想“身体缺了什么”?

比如长期缺乏高质量运动,比如长时间压抑情绪,比如饮食结构中缺少足够的镁、B族维生素、Omega-3脂肪酸。

这些听起来琐碎,但是神经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尤其是镁,它直接参与神经递质的传导调节,一项针对头痛患者的系统性回顾发现,血镁水平偏低者中,有74%的人存在慢性头痛或偏头痛症状。

补充镁之后,多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很多人以为健康是“查出来的”,但其实是“养出来的”。

诊断是终点,但理解身体才是起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长期头痛但查不出问题,他是否可以完全相信自己“没有病”?

不可以。

长期反复出现的身体症状,不论是否能被诊断为疾病,都应该被当成一种功能性失衡的信号

不能用“查不出”来解释,也不能用“没关系”来安慰。

健康,不是靠影像确认,而是靠日常习惯慢慢堆起来的。

如果习惯没有改变,问题总会在某个角落重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韩仁强,周金意,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脑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21,30(01):29-34.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