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评测乱象何时休?顶流测评人的双面人生
青梅聊3C数码

作为一名数码圈多年的老饕,我早已习惯在测评视频与深度长文中“淘金”。从知乎的技术拆解到B站的暴力测试,本以为自己能一眼识破厂商话术与博主“恰饭”的套路,直到某电视圈“顶流”博主蓝某的骚操作,彻底撕开了测评行业的遮羞布。

从“技术流”到“话术流”的堕落轨迹

初识蓝某是在2020年的知乎。彼时他撰写的《液晶智能电视选购攻略》以详实参数对比、真实场景实测吸引了我。文章末尾附带的京东链接也坦荡标明“佣金收益”,这种“明恰饭”模式反而让人心生信赖。

可随着他画风逐渐诡异:同一品牌的新品测评中,他开始用“动态拖影测试”专挑特定低码率足球赛事片段,对HDR高光爆发力、广色域覆盖等核心优势避而不谈;评论区有用户质疑测试环境不公,却遭其奚落。这种“选择性放大缺陷”的套路不断上演;并且其视屏的品牌指向性也越来越明显;

佣金江湖里的“双面人生”

深扒蓝某的商业版图,会发现其“客观中立”人设早已千疮百孔。2020年那篇封神攻略中,他宣称“不恰厂家饭,只赚平台佣金”,可2022年的补税风波揭开了另一面:34.6万补税款背后,是京东联盟渠道年入超百万的佣金流水。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力推的某互联网品牌电视,恰与知乎“好物推荐”渠道佣金比例高达8%的品类高度重合,而传统大厂产品佣金常不足3%。这种利益驱动在测评方法论中暴露无遗。

蓝某的崛起与坠落,实质是内容平台算法机制催生的畸形产物。某平台在2020年力推“好物推荐”,用7570万月活流量喂养出单篇4000万GMV的“带货神话”却对内容真实性监管缺位也难以树立起对应的监管标准。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缺乏专业认证论据的测评类视频正在向视频平台蔓延。某站算法将蓝某的测评视频推上首页,却过滤掉用户“测试片源不具普适性”的理性声音;


这与某平台当年纵容其删除不利评论、打造信息茧房的操作何其相似?当平台用“带货金额排行榜”替代“内容质量评分”,测评博主自然趋利而动;毕竟据其自曝,50-100万年收入在知乎已属头部,而制造一个“翻车现场”的流量收益可能超过十篇深度评测。


站在2025年回望,蓝某从“技术流答主”到“恰饭博主”的蜕变,恰是内容创作商业化进程中极具警示意义的标本。当测评博主不再敬畏技术、平台不再坚守底线,消费者手中的“选购攻略”便成了精心设计的“商业地图”。或许我们该重拾十年前数码圈的信条:放下对“神级测评”的迷信,走进卖场亲眼见证画质差异;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