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争议。她直言格力绝不用 “海归派”,理由是 “海归派里有间谍”。这一观点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在舆论场上发酵,引发了大众对于企业用人观念、人才价值判断以及社会包容度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4 月 22 日,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顺利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董明珠再次当选董事长,开启她执掌格力的第五个三年任期。在会议问答环节,当被问及管理层如何年轻化等人才相关问题时,董明珠先是阐述了格力重视人才培养,不以年龄、资历来衡量,关键在于人才思想的年轻化、具备创新能力、责任心及拼搏精神,这些观点无疑展现了先进的人才理念。然而,话锋一转,她突然抛出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一惊人言论,并以海归群体中有间谍为由进行解释,瞬间让全场哗然,也让舆论一片惊愕。
董明珠并非首次表达对海归人才的质疑态度。早在 2022 年,她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就提到,格力的一万多名研发人才全部来自国内高校,虽然当时她还补充了一句 “我并不是否定海归派不好”,但此次股东大会上的言论却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对海归群体的强烈排斥,态度的转变与言辞的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海归群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怀揣着理想与抱负的学子远渡重洋,奔赴世界各地顶尖学府深造。他们在海外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多元的思维模式。学成归国后,这些海归人才如同新鲜血液,注入到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带来新的活力与思路。

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海归人才的贡献。许多海归科研人员凭借在国外积累的科研经验与资源,回国后组建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助力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金融行业,海归人才将国际先进的金融产品设计理念、风险管理模式引入国内,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中,海归人才以其国际化的视野,融合国内外文化元素,创作出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据智联招聘披露的数据,2024 年海归求职者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 78%,且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正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董明珠 “海归间谍论” 的言论,从企业层面来看,无疑是一种短视且狭隘的人才观。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将海归人才一概拒之门外,意味着格力主动放弃了一大批可能为企业带来创新理念、国际市场经验与前沿技术的潜在人才。这不仅可能导致格力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滞后于竞争对手,更会使企业内部的人才生态趋于单一,不利于创新氛围的营造与跨文化交流的开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这一言论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作为知名企业的掌门人,董明珠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她的观点极易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这种将个别间谍案例扩大化,给整个海归群体贴上负面标签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广大海归人才的感情,打击了他们回国发展、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在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鼓励海外人才回流,推动全球人才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与国家政策导向背道而驰,可能会让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人才政策与开放态度产生误解,影响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形象与吸引力。
此外,董明珠的言论在社会上可能引发一种危险的舆论导向,容易激发公众对特定群体的无端猜疑与偏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包容氛围。如果任由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蔓延,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歧视与对立现象出现,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企业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确实需要防范各类风险,包括信息安全、商业机密泄露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采取 “一刀切” 的极端方式,将某个群体整体排除在外。事实上,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背景审查机制、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等多种方式,对人才进行全面、细致的筛选与管理,在保障企业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例如,许多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有效地防范了风险,实现了人才的合理利用与企业的稳健发展。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大格局。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其多元化与国际化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摒弃偏见与刻板印象,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广纳贤才。

对于企业而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打破地域、学历、背景等限制,以能力与业绩为导向,构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在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全面地看待各类群体,避免因个别现象而对某个群体产生歧视与偏见。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努力奋斗的人才,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董明珠的 “海归间谍论”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应深刻反思,在人才问题上保持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汇聚各方英才,实现国家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在当前全球化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时代,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愈发严峻。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核心技术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格力作为掌握 20 项全球领先技术的行业龙头,其核心研发部门早已被列为国家安全防范重点单位。新修订的《反间谍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反间谍安全防范重点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事项、场所、载体等的日常安全防范管理。从这个角度看,格力对人才任用的严格把控,特别是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海归群体保持警惕,是对法律要求的积极践行。
现实中,不乏因人员泄密导致企业重大损失的案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制造业技术侵权案中,涉外人员涉案比例达 17%。格力自身或许也有过类似的惨痛教训。有消息指出,格力研究院曾有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工程师,通过加密邮件将核心技术图纸传输给境外机构,最终致使格力在东南亚市场遭受重大挫折。这样的前车之鉴,怎能不让企业管理者对海归人才的任用慎之又慎?在商业竞争中,一次关键技术的泄漏,可能就会让企业多年的研发心血付诸东流,失去市场竞争优势,甚至影响到国家相关产业的安全发展。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国际间谍活动从未停止,甚至随着科技发展与国际竞争加剧而愈发猖獗。董明珠的 “海归间谍论” 不应被简单地批判与否定,而应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企业安全与人才任用关系的契机。在国家安全与企业发展的天平上,对间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是必要的,我们应理解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艰难抉择,同时也期待企业能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