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陆教授
藏医学是青藏高原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融合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医学及本土文化,形成以 “三因学说”“五源学说”“寒热辩证” 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强调人体与自然的整体平衡。核心理论:“三因学说” 指隆(气 / 风)、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大能量系统,主导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失衡则致病。“五源学说” 认为土、水、火、风、空构成宇宙与人体,三因分别对应五源(培根属土水、赤巴属火、隆属风空),体现人体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寒热辩证” 将疾病分为寒热两性,遵循 “热病寒治,寒病热治”,指导药物选用。诊断方法:尿诊通过热期、消气期、冷却期观察尿液特征判断病性;脉诊定位独特,结合季节、体质分析脉象;舌诊与问诊结合 “三因” 体质,综合判断健康状态。治疗手段:内服药物包括珍宝药、矿物药,“佐太” 炮制工艺独特;外治疗法如 “五味甘露” 药浴(非遗)、放血疗法(泻热逐瘀)、金针穿刺(穴位刺激);饮食与行为调节强调 “食药同源”,根据三因调整饮食起居。历史与现代融合:起源于古象雄苯教医学,吐蕃时期吸收多元医学,《四部医典》为经典。现代青海金诃藏药等推动藏药现代化,国际上瑞士、俄罗斯设研究机构,“藏医药浴法” 列入世界非遗,《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伦理特质:秉持 “视病如亲”,强调医德,结合佛学因果观,形成 “身心共治” 哲学,关注心理与灵性关怀。藏医学以整体观、自然疗法与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提供互补视角,在慢性病管理等领域持续发挥价值。

一、核心理论体系:三因五源架构生命密码
藏医学作为青藏高原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蕴含着深邃的智慧,融合了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医学以及藏族本土的文化与经验,形成了以 “三因学说”“五源学说” 和 “寒热辩证” 为核心的独特理论框架,为藏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三因学说:人体能量的动态平衡法则
藏医学认为,人体由 “隆”“赤巴”“培根” 三大能量系统构成,它们不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要素,还主导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这三大能量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隆” 在藏医学中属气 / 风,它就像人体的动力引擎,主司呼吸、运动以及神经传导等重要功能 。其具有 “糙、轻、寒” 的特性,这些特性赋予了 “隆” 独特的生理作用。当 “隆” 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的呼吸顺畅,肢体运动灵活,神经传导灵敏。然而,一旦 “隆” 出现失衡,就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失眠、焦虑等。比如,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度劳累或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都可能打破 “隆” 的平衡,导致人体出现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焦虑情绪也会随之而来,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赤巴” 属火,它在人体中扮演着调控代谢与体温的重要角色,具有 “热、锐” 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赤巴” 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水平和体温,保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当 “赤巴” 失衡时,就可能引发炎症、黄疸等疾病。当人体受到外界热邪侵袭,或者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 “赤巴” 过盛时,就可能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黄疸也是 “赤巴” 失衡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小便色黄等表现,这是由于 “赤巴” 的热邪影响了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汁外溢所致。
“培根” 属水土,负责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与免疫功能,具有 “润、稳” 的特质。它如同人体的 “后勤保障” 系统,确保体内的体液分布均匀,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若 “培根” 失衡,就可能导致肥胖、水肿等问题。当 “培根” 功能失调,体内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紊乱,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水肿,表现为肢体浮肿、体重增加;长期的 “培根” 失衡还可能导致脂肪代谢异常,进而引发肥胖问题。
这三大能量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通过饮食、药物或外治等方式进行调节,以维系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因此,藏医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调整 “隆”“赤巴”“培根” 的平衡,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五源学说:宇宙与人体的元素共振
在藏医学的理论体系中,五源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认为土、水、火、风、空这五种元素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也是人体的基本组成要素。这五种元素在人体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土元素是人体组织的基础,就像高楼大厦的基石一样,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赋予了人体坚实的结构和形态,使人体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水元素则主司凝聚,它就像胶水一样,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维持着人体的整体性。同时,水元素也是人体各种体液的主要成分,对于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火元素代表着能量,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为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支持。火元素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体的体温恒定、消化吸收正常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顺利进行。风元素促进运动,它在人体中推动着气血的运行、呼吸的进行以及各个器官的活动,使人体充满活力。空元素则为其他四种元素的存在和活动提供了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容器,容纳着人体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使它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地相互作用。
五源学说与三因学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其中,培根属土水,这是因为培根所具有的 “润、稳” 特质,与土和水的特性相契合,土的稳定性和水的滋润性共同构成了培根维持人体体液平衡与免疫的功能基础。赤巴属火,其 “热、锐” 的属性与火元素的能量特性一致,火的热能和锐利性决定了赤巴在调控人体代谢与体温方面的重要作用。隆属风空,风的流动性和空的包容性,赋予了隆主司呼吸、运动与神经传导的功能,风的推动作用使得隆能够在人体中顺畅地运行,而空的空间特性则为隆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藏医生理病理的物质根基,深刻地解释了人体结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藏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当人体内部的五源元素与外界环境的五源元素保持和谐一致时,人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人体内部的五源元素出现失衡,或者与外界环境的五源元素发生冲突时,疾病就会随之产生。因此,藏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会关注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还会考虑到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调整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寒热辩证:疾病治疗的核心准则
寒热辩证是藏医学中用于判断疾病性质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方法,它将疾病明确地分为寒热两性,同时认为药物也具有相应的寒热属性,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 “热病寒治,寒病热治” 的原则,以实现人体阴阳平衡的恢复。
在藏医学中,疾病的寒热属性并非随意划分,而是依据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外在表现进行综合判断的。隆病、培根病以及慢性病,通常被归类为寒性病。这是因为隆病多由 “隆” 的寒性特质失衡所致,表现为身体的寒冷、颤抖、便秘等症状;培根病由于其与土水相关,具有寒性和湿性的特点,容易导致人体出现消化不良、身体沉重、水肿等寒证表现;慢性病往往病程较长,人体正气逐渐损耗,阳气不足,也多呈现出寒证的特征。而赤巴病、血病以及急性病,则大多属于热性病。赤巴病由 “赤巴” 的火热属性过盛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炎症、黄疸等;血病多与热邪有关,热邪灼伤血脉,可导致出血、瘀血等症状;急性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往往伴有高热、红肿热痛等热证表现。
针对不同寒热属性的疾病,藏医会精准地选用相应属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赤巴病这种热症,藏医会运用藏红花、牛黄等寒性药物来清热降火。藏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其寒性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热邪,缓解赤巴病引起的发热、炎症等症状;牛黄则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的作用,对于赤巴病导致的高热、惊厥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培根病这种寒症,藏医会采用肉豆蔻、荜茇等温性药物来温阳散寒。肉豆蔻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促进消化,缓解培根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等症状;荜茇则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气滞导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通过这种精准的药性平衡调节,藏医能够有效地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使人体重新恢复健康。寒热辩证不仅体现了藏医学对疾病本质的深刻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原则,是藏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二、诊断方法:多维视角解码健康密码
藏医学的诊断方法别具一格,融合了尿诊、脉诊、舌诊与问诊等多种手段,从不同维度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精准判断,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藏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其独特的医学智慧。
(一)尿诊:尿液三相的病理镜像
尿诊是藏医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通过对尿液在热期、消气期、冷却期的细致观察,能够洞察人体的寒热属性及脏腑病变情况。这种诊断方法如同为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体内部状况的窗户,让他们能够从看似平常的尿液中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在热期,医者会首先关注尿液的蒸汽、颜色、气味和泡沫等特征。蒸汽是热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蒸汽大往往提示热病,这是因为体内热邪炽盛,使得尿液中的水分快速蒸发,产生大量蒸汽;而蒸汽小且时间短,则可能是寒病的表现,寒邪凝滞,导致尿液的蒸发速度减缓。尿液的颜色也是判断疾病的关键依据,清稀的尿液多与龙型病相关,这是由于龙在藏医理论中属气 / 风,其失衡会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导致尿液清稀;黄色尿液常见于赤巴型病,赤巴属火,其过盛会使尿液颜色变黄;白色尿液则与培根型病有关,培根属水土,其功能失调会导致尿液颜色发白。气味方面,臭味大的尿液多为热病的表现,热邪熏蒸,使得尿液气味刺鼻;无臭味或臭味小的尿液可能与寒病相关,寒邪相对较弱,尿液气味也较淡。泡沫的特征同样具有诊断价值,大且青的泡沫常见于龙型病,小且红黄色的泡沫多与赤巴型病有关,而似口涎的泡沫则可能提示培根型病。
进入消气期,医者会着重观察尿液的沉淀物和浮沫。沉淀物的形态各异,似羊毛的沉淀物常与龙型病相关,羊毛状的沉淀物可能是由于龙的失衡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一些代谢产物在尿液中形成类似羊毛的絮状物;似棉花团的沉淀物常见于赤巴型病,赤巴的热邪影响了尿液中物质的凝结,使其形成棉花团状;絮状似马毛的沉淀物则与培根型病有关,培根的特性使得尿液中的物质在沉淀时呈现出这种特殊的形态。浮沫的厚度也能反映疾病的性质,浮沫厚多为热病,热病时体内热邪亢盛,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增多,导致浮沫增厚;浮沫薄则可能是寒病,寒病时体内代谢相对缓慢,浮沫也较薄。
冷却期是尿诊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医者会关注尿液的变化时间和变化情况。蒸汽未消而变化的尿液多为热病,这表明体内热邪持续作用,尿液的变化迅速;蒸汽消失且变凉后才变化的尿液多为寒病,寒病时体内阳气不足,尿液的变化相对迟缓。从边缘开始发生变化的尿液多与寒病有关,寒邪从人体的外周逐渐影响到内部,使得尿液在冷却时从边缘开始发生变化;从底部开始发生变化的尿液多为热病,热病时体内热邪向上熏蒸,导致尿液从底部开始发生变化。此外,搅后回旋尿液稠的多为热病,尿液稠是因为热病时体内水分蒸发,尿液中的物质浓度增加;尿液稀的多为寒病,寒病时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尿液中水分较多,质地稀薄。
通过对尿液三相的全面观察和分析,藏医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不仅体现了藏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藏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
(二)脉诊:指尖触达的气血奥秘
脉诊是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医者的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人体的气血状态和脏腑功能。藏医的脉诊与中医的脉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藏医脉诊中,寸、关、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寸部脉对应心肝肾,关部脉对应肺脾,尺部脉对应命门。这种对应关系与中医的脉诊有所不同,体现了藏医对人体脏腑结构和功能的独特认识。同时,藏医脉诊的脉位较中医偏内侧一寸,其定位方法是以腕横纹为标志,从桡骨茎突内侧处顺取冲部脉、甘部脉、恰部脉,这一独特的定位方式,使得藏医能够更精准地感知脉象的细微变化。
藏医在进行脉诊时,会充分考虑季节和患者体质等因素。不同的季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脉象也会随之改变。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开始升发,脉象多表现为弦脉,如春天的树木,充满生机和活力;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气血运行旺盛,脉象多为洪脉,如滔滔江水,汹涌澎湃;秋季,天气转凉,人体的气血逐渐收敛,脉象多为浮脉,轻取即得;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的阳气内藏,脉象多为沉脉,重按才能触及。此外,患者的体质也会对脉象产生影响,体质强壮的人,脉象通常较为有力;体质虚弱的人,脉象则相对较弱。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热性病的脉象往往表现为强、洪、滑、数。强脉和洪脉表示体内气血旺盛,热邪充斥,推动气血运行有力;滑脉如盘走珠,流利通畅,多与体内的痰热、湿热等有关;数脉则表示脉搏跳动快速,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正常范围,是热邪亢盛的典型表现。寒性病的脉象多为弱、沉、衰、迟。弱脉表示气血不足,脉搏跳动无力;沉脉需重按才能触及,提示体内阳气不足,气血内陷;衰脉则表示脉象微弱,是身体虚弱、正气不足的表现;迟脉表示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低于正常范围,多与寒邪凝滞、阳气不振有关。
藏医通过对脉象的细致分析,能够深入了解人体气血的本质和动态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种基于脉象的诊断方法,为藏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体现了藏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和对疾病治疗的精准把握。
(三)舌诊与问诊:整体观察的双重维度
舌诊和问诊在藏医诊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从不同角度为医者提供了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二者相互结合,共同体现了藏医整体观的诊断特色。
舌诊是藏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与形态,能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在藏医理论中,舌苔的变化与 “三因” 密切相关。赤巴病患者的舌头通常呈现红色,舌苔发黄且粘腻,这是因为赤巴属火,其过盛会导致体内热邪上炎,反映在舌头上就是舌红苔黄;同时,热邪煎熬津液,使得舌苔变得粘腻。培根病患者的舌头颜色发白,舌苔滑腻,这是由于培根属水土,其功能失调会导致体内寒湿内生,寒湿之邪上泛于舌,使得舌苔色白且滑腻。通过对舌象的观察,藏医能够初步判断患者体内 “三因” 的盛衰情况,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线索。
问诊则是藏医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途径,涵盖了饮食起居、情绪病史等多个方面。医者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包括平时的饮食偏好、食量大小、饮食规律等,因为饮食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热邪内生,引发赤巴病;而过度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则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培根病。起居习惯也是问诊的重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作息时间、睡眠质量、日常活动量等。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耗伤人体的气血,导致隆的失衡,引发失眠、焦虑等症状;而缺乏运动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痰湿内生,引发培根病。情绪病史同样不容忽视,情绪的剧烈波动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 “三因” 失衡。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隆的失调;而过度的愤怒则会使肝火上炎,引发赤巴病。
在问诊过程中,藏医还会结合患者的体质辨识,综合判断 “三因” 的失衡情况。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不同。隆性体质的人,体型偏瘦,性格开朗但情绪易波动,对寒冷的耐受性较差,容易患隆病;赤巴性体质的人,体型适中,性格急躁,对热的耐受性较差,容易患赤巴病;培根性体质的人,体型偏胖,性格温和,对湿的耐受性较差,容易患培根病。通过对患者体质的了解,藏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舌诊与问诊相互补充,共同为藏医的诊断提供了全面的信息。舌诊从微观层面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而问诊则从宏观层面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种整体观的诊断方法,体现了藏医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治疗手段:天然疗法的多元实践
(一)内服药物:高原药材的炮制智慧
藏药以其独特的配方和炮制工艺闻名于世,其分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珍宝药、普通药与矿物药等类别。珍宝药如七十味珍珠丸,堪称藏药中的瑰宝,它由珍珠、檀香、降香、九眼石、西红花、牛黄、麝香等七十味珍贵药材精心配制而成。这些药材大多采自高原地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七十味珍珠丸具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等显著功效,对于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等多种疑难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普通药则是藏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它们以常见的高原药材为主要成分,针对各种常见疾病发挥着治疗作用。矿物药在藏药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原料来源广泛,包括金、银、水银、红铜、铁、铁锈、霹雳铁、铁陨石、青铜、黄铜、锡、铅、锌等多种矿物。这些矿物经过特殊的炮制工艺处理后,能够发挥出独特的药用功效。
藏药常用药材约 600 余种,其中 1/3 与中药重叠 ,这体现了藏医学与中医学在药物应用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流。然而,藏药在炮制工艺上却有着独特之处,其中 “佐太” 的炮制堪称藏药炮制工艺的典范。“佐太” 是以汞合金入药,它的炮制过程极为复杂,需经百道工序炼制。首先,将硫磺用菖蒲和白茅根的水提液蒸煮 2 - 4 小时并浸泡 18 - 30 小时,这一步骤旨在去除硫磺中的杂质,增强其药用功效。随后,将硫磺包裹成块后用水冲泡 6 - 8 天,使其充分吸收水分,质地更加纯净。干燥、粉碎后得硫磺粉,这是 “佐太” 炮制的关键原料之一。接着,将祛锈、去毒后的水银与硫磺粉混合研磨 18 - 30 小时,使二者充分融合。再与金属灰、黑云母灰、七矿物灰以及石榴水提液混合研磨 18 - 30 小时后干燥,最终得到 “佐太”。
在这一复杂的炮制过程中,每一步都蕴含着藏医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这些精细的操作,“佐太” 不仅去除了毒性,还增强了疗效。它在藏药中广泛应用,能够平衡药性,延长药品的有效期,明显提高藏药的治疗效果。例如,在一些治疗疑难病症的藏药配方中,加入 “佐太” 后,药物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种独特的炮制工艺,充分体现了传统 chemy 技术在藏药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藏药的独特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外治疗法:立体干预的自然疗愈
1. 药浴:五味甘露的非遗传承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之为 “泷沐”,意为水能化解坚硬,使之柔软。它是一种将身体浸泡于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汁水中,通过皮肤吸收或发汗,达到散寒祛风、发汗利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燥湿止痒目的的外治疗法。其中,以香柏、小叶杜鹃等组成的 “五味甘露” 药浴最为著名。这五味药材分别为生长于草甸的甘露黄花杜鹃叶、阳山的甘露圆柏枝、阴山的甘露高山麻黄、生长于水边的甘露水柏枝以及旱地的甘露 “坎巴” 丛生亚菊。它们在药浴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为人体的健康保驾护航。
药浴时,温热的药液如同温柔的双手,缓缓扩张着人体的毛孔,为药物的吸收打开了通道。在这个过程中,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迅速渗透进入人体,发挥其治疗作用。对于关节炎患者来说,药浴中的药物能够活血化瘀,促进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增强关节的活动能力。对于皮肤病患者,药浴则能通过燥湿止痒的功效,减轻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2018 年,“藏医药浴法” 成功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这不仅是对藏医药浴法的高度认可,也使其成为外治领域的标志性技术。它承载着藏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是藏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如今,藏医药浴法已经走出青藏高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这种独特的自然疗法。在一些国际医学交流活动中,藏医药浴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放血疗法:泻热逐瘀的精准干预
放血疗法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它采用一种特殊的放血刀,在患者身体的特殊放血部位进行操作,通过排出病血来调节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疗法在藏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深受患者的信赖。
放血疗法主要针对高血压、痛风等热症。当人体受到热邪侵袭,或者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壅滞、郁而化热时,就会出现热症。此时,通过放血疗法,在特定血管如肘窝、腘窝静脉放血,可以有效地排出体内的病血,使气血运行恢复通畅,从而达到泻热逐瘀的目的。在治疗高血压时,放血疗法能够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减轻血管的压力,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痛风患者,放血可以排出体内的尿酸等代谢产物,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然而,放血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它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年龄方面,不满 12 岁的儿童、70 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产后妇女都不能进行放血治疗。这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放血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身体虚弱,放血可能会导致气血亏虚;孕妇和产后妇女身体处于特殊时期,放血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或导致产后出血。此外,素体虚弱、精气亏虚、浮肿、胃火衰微、呕吐、泄泻的病人,以及凡是由于隆、培根失调造成的病人,都不能放血。因为这些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放血可能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患者血液中病血与好血尚未分清者,瘟热病与一般热病初期,藏医认为热尚不成熟者,或热病属于正气亏损以及空虚热等,虽然表现有热象,也不宜放血。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放血,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血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早期放血适用于热症亢盛、骚乱热,热势来得凶猛以及鼻衄、子宫出血不停者。在疾病初起时,及时放血可以迅速减轻热邪对人体的侵害,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中期放血适用于一些疾病已过了初期,恶寒停止,此时血脉很旺盛或感觉发麻的情况。在这个阶段放血,能够进一步清除体内的病邪,促进病情的好转。后期放血适用于饮食不当而发生慢性余热,或有病的血散布于脉道里的情况。通过后期放血,可以清除体内残留的病血,防止疾病的复发。
在放血过程中,医者需要严格掌握放血的部位、出血量和放血的速度等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的放血部位。例如,颈项强直时,在阴穴放血;目赤、角膜溃疡在眼脉针刺放血;鼻腔疾病在鼻尖针刺放血等。医者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控制出血量。如果出血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患者气血亏虚;如果出血量过少,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放血的速度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放血疗法充分体现了藏医 “热病从血论治” 的特色,是藏医治疗热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精准的干预,为热症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3. 金针穿刺:穴位刺激的神经调控
金针穿刺是藏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独特技术,它巧妙地结合了经络理论,在太阳穴、风池穴等特定穴位进行穿刺,同时同步导入麝香、藏红花等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疗法兼具物理刺激与药物渗透的双重疗效,在治疗癫痫、偏头痛等疾病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在经络理论中,太阳穴和风池穴等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太阳穴位于头部,是经外奇穴,它与头部的经络密切相关,刺激太阳穴可以调节头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风池穴则位于颈部,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它与全身的阳气密切相关,刺激风池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当人体出现癫痫、偏头痛等疾病时,这些穴位的气血运行往往会出现异常。通过金针穿刺这些穴位,可以直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使其恢复正常。
在金针穿刺的过程中,同步导入麝香、藏红花等药物,能够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它能够迅速穿透人体的经络气血,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藏红花则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它可以辅助麝香,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于癫痫、偏头痛等疾病引起的精神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些药物通过金针穿刺导入人体后,能够在穴位局部形成高浓度的药物作用区域,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从而发挥出更强的治疗效果。
金针穿刺疗法在治疗癫痫时,通过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抑制异常的神经元放电,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在治疗偏头痛时,它可以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减轻头痛症状。这种疗法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它是藏医外治疗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饮食与行为调节:生活方式的治疗延伸
藏医强调 “病从口入”,认为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藏医非常注重饮食与行为调节,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赤巴病患者,由于其体内 “赤巴” 过盛,属热症,所以需要禁辛辣、忌酒。辛辣食物和酒都具有温热的特性,容易加重体内的热邪,导致病情恶化。这类患者宜食清凉食物,如绿豆、苦瓜、黄瓜、西瓜等。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热邪;苦瓜则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明目、养血益气的作用,对于赤巴病引起的发热、炎症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黄瓜和西瓜都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补充水分,缓解体内的燥热。
培根病患者则由于体内 “培根” 失调,属寒症,所以忌生冷、油腻食物。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体内的寒湿之邪;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这类患者宜食温热粥糜,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小米粥具有健脾和胃、滋阴养血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促进消化;南瓜粥则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对于培根病引起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山药粥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除了饮食调节,藏医还强调起居调节的重要性。隆病患者由于体内 “隆” 失衡,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所以需要避免熬夜、注意保暖。熬夜会耗伤人体的气血,加重 “隆” 的失衡;而保暖则可以避免寒邪侵袭,稳定 “隆” 的运行。患者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寒。
这种饮食与行为调节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藏医 “食药同源” 的理念,将生活方式与治疗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整体干预方案。通过调整饮食和起居习惯,患者能够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历史发展与现代融合:传统医学的时空对话
(一)起源与经典:千年智慧的积淀
藏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苯教医学时期,那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7 世纪,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共存和和谐发展中,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发现,某些野果、野菜、动物、矿物等可以缓解身体的病痛,从而懂得了 “有毒就有药” 的道理,这便是藏医学的萌芽。古象雄苯教医学的创始人辛饶之子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的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医籍,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医学体系的精华,逐渐走向成熟。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藏医学在本民族古象雄苯教医学积累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希腊 - 阿拉伯医学之长,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带来了众多的医书、诊法和医疗器械等,为藏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据记载,文成公主带来了用于治疗 404 种病的医方 100 种,医学论著 4 种,诊断法 5 种,医疗器械 6 种,这些宝贵的医学资源,对藏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城公主入藏时,也带来了大批医药书籍和著名的医生,他们与藏医共同编写了不少藏医书籍,进一步推动了藏医学的发展。
在众多医学典籍中,《四部医典》无疑是藏医学的巅峰之作,它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所著,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是藏医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宇妥・云丹贡布出生在藏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他曾长时间跟随内地来的东松岗哇学医,之后又多次前往五台山、古印度和尼婆罗(今尼泊尔)等地游学,广泛吸收各种医学体系的精华。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终于撰写成《四部医典》。这部巨著共四部,156 章,内容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各个方面,为藏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部医典》在胚胎学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它早在 7 世纪就提出胎儿经历鱼、龟、猪三期发育,这一理论比西方胚胎学早了许多。书中详细描述了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 38 周的时间,这一观点比中医 “十月怀胎” 的说法更为精确。藏医对人体胚胎发育的研究以周为单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类胎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分化出各种器官的过程。这种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充分展示了藏医学在古代解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现代传承:科技赋能的创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藏医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海金诃藏药等企业积极投身于藏药的研发与生产,成为推动藏药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金诃藏药致力于弘扬藏医药造福全人类的使命,凭借其卓越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出了 310 余种成药,这些成药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其中,“肝病三宝”(五味渣训、松石丸等)在慢性病治疗领域表现出色,成为藏药的代表产品之一。五味渣训丸由渣驯膏、红花、木香马兜铃、绿绒蒿、余甘子、巴夏嘎、铁粉(制)等多味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各种肝病引起的肝区疼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松石丸则由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诃子(去核)、铁屑(诃子制)、余甘子等药材制成,能够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对乙型肝炎、胆囊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些药物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显著的疗效,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慢性病患者信赖的治疗选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藏医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瑞士、俄罗斯等地纷纷设立藏医研究机构,这些机构致力于藏医理论的研究、藏药的开发以及临床实践的探索,为藏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瑞士,PADMA AG(白玛)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藏秘方剂生产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 Padma 28(二十八味莲花丸)在欧美主流市场上销售,年销售额相当可观。多年来,PADMA AG 公司对 Padma 28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在国际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藏医学的论文,为藏医学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俄罗斯,对藏医药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从藏医文献到藏药成品,从药材基源调查和成分分析到药理作用,涉及藏医药的各个领域。曲登白玛的后代彼得・白玛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中《总则部》的俄文本,这是《四部医典》的第一个外文版本,为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地区的人们了解藏医学打开了一扇窗口。
藏医的外治疗法,如药浴、针灸等,也进入了欧美替代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藏医药浴法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显著的疗效,在国际上声名远扬。2018 年,“藏医药浴法” 成功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这不仅是对藏医药浴法的高度认可,也使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士开始尝试藏医药浴法,体验这种传统疗法带来的健康益处。针灸作为藏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欧美地区逐渐得到推广。藏医针灸结合了经络理论和药物导入,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为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文化保护:活态传承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护和传承藏医学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建立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生物产业园区,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型藏医药博物馆,也是唯一一座全面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和传承藏文化的综合型、全面型、开放型的博物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内设藏医史、曼唐、古籍文献、藏药标本、天文历算、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藏族书法、藏族建筑、藏族服饰、藏毯工艺、千尊药师佛殿和古籍藏书阁等 13 个基本陈列,馆藏文物 5 万件(张),其中国家珍贵文物 2003 件,国家一级文物 158 件。这些丰富的馆藏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藏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为人们了解藏医学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在古籍文献展厅内,藏医药典籍、现当代藏医药学书籍和古籍印版整齐排列,它们见证了藏医学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发展的历程。其中,藏医药古籍《药物图释・白银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植物类、矿物类、动物类等约千种药物的名称、性味、功效,书写规整,采用瑞香狼毒根所制作的传统藏纸,用红珊瑚、绿松石等纯天然矿物颜料书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件珍贵的古籍于 2013 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它的保存和展示,为研究藏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藏医药大典》的编纂也是藏医学文化保护的重要成果,这部大典共 60 卷,系统地整理了藏医学的古籍文献和临床经验,堪称藏医学的 “百科全书”。它涵盖了藏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药物方剂等,对藏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藏医药大典》的编纂过程,汇聚了众多藏医学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他们深入研究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为藏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藏医药浴法” 和 “《四部医典》” 分别列入非遗与世界记忆名录,这是藏医学文化保护的重要里程碑。“藏医药浴法” 作为藏族人民传统的治疗方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它的列入非遗名录,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四部医典》作为藏医学的经典之作,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为藏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些保护举措构建了一个涵盖理论、技术、文献的多维保护体系,为藏医学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以及非遗项目的传承,藏医学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光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五、伦理特质与人文精神:视病如亲的医学哲学
在藏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医德始终是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藏医强调医者需 “视众生如父母”,将患者视为自己的至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藏医的诊疗过程中,要求医者对患者一视同仁,无论患者的身份、地位、贫富差距如何,都应平等对待,不因其身份差异而有所不同。在面对患者时,医者要保持耐心和细心,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仔细了解他们的病情,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藏医对医者的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忌贪财色是其中的重要准则之一。医者不能因为贪图钱财或美色而影响对患者的治疗,不能将个人私利置于患者的健康之上。在诊断过程中,藏医会严格保守患者的病情秘密,避免因过早透露病情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有在确诊后,才会向患者告知详细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清晰的了解。这种对患者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藏医的人文关怀和职业操守。
藏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佛学的因果观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 “身心共治” 医学哲学。在藏医看来,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身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与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以及前世的因果业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藏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注重身体疾病的治疗,还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通过心理疏导、灵性关怀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疑难病症的患者,藏医会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诊疗过程中,藏医还会运用佛学的智慧,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根源和因果关系,引导他们通过修行、忏悔等方式,消除业障,净化心灵,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这种将医学与哲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使藏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注重患者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升华,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治疗和关怀。
藏医学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智慧结晶,以其独特的整体观、自然疗法与人文关怀,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互补视角。在慢性病管理、心身医学等领域,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持续释放着独特价值,成为跨越时空的人类健康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藏医学将不断传承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