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四百年收不回的心病,到底卡在哪儿了?
夜读春秋忧古人

“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北宋司马光这句话,道尽了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让这片“中原命门”给契丹,到1368年明朝徐达北伐收复,整整430年,从赵匡胤到朱元璋,多少皇帝名将憋着口气想夺回这块地,可为啥愣是拖了四百年?是中原缺猛将?没银子?还是背后藏着更扎心的死结?


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像块龟壳,西起山西大同,东到河北蓟县,燕山山脉横贯其中,长城关隘一夫当关。石敬瑭当年为当“儿皇帝”,把这块地送给契丹人,直接让中原王朝裸奔——游牧骑兵南下就跟逛菜市场似的,上午抢完河北,下午还能回草原吃烤全羊。赵匡胤建国后天天盯着地图发愁,攒了一屋子铜钱想赎回来,结果契丹人咧嘴一笑:“钱我要,地?不给!”

老赵的弟弟赵光义更狠,带着灭北汉的余威北伐,结果高粱河一战被打得坐驴车逃跑。网友吐槽:“赵二打仗全靠头铁,驴车漂移倒是史上第一。”其实真不怪宋朝菜,燕云十六州在辽国人手里早就不是单纯军事要塞了——人家搞“一国两制”,南面汉人种地交税,北面契丹人放牧打仗,幽州城(今北京)的夜市比开封还热闹。当地汉人大族如韩氏、刘氏,和契丹贵族联姻混成了“地头蛇”,谁还念着南朝的好?


更糟心的是经济账。北宋就算凑出30万大军北伐,粮草得从汴京千里迢迢运到河北,民夫比士兵还多,半路就能吃掉一半军粮。王安石变法搞出“青苗法”想攒钱,结果被司马光喷成“与民争利”;好不容易宋徽宗联金灭辽,童贯带兵去打幽州,却被辽国残兵揍得鼻青脸肿,金兵在旁边嗑瓜子看戏:“就这水平还想收复失地?”

等到蒙古人崛起,剧本直接换台——金国被灭时,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军阀史天泽、张柔等人,带着私兵投靠蒙古人比谁都快。忽必烈建元朝后,干脆把大都(北京)定为首都,这下连地理优势都没了:人家游牧民族坐在你家门口统治你。网友神评论:“大宋折腾两百年,不如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表面看是军事失利,实则是中原王朝的“系统性崩盘”。打仗打不赢是因为没钱,没钱是因为土地兼并搞崩经济,经济崩了又催生农民起义,起义完更没力气打仗——死循环转了四百年。更讽刺的是,当游牧政权学会用汉人官僚、收农业税、修孔庙科举后,燕云百姓早把他们当“新老板”了。朱元璋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蒙古人变回了“纯粹蛮夷”,而中原王朝若不能比对手更懂治理,纵有岳飞也填不平人心的鸿沟。历史证明:刀剑只能争一时,枕头风(治理)才能收一世。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