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总体来看,撤销、停招专业点数量大幅超过增设专业点数量,专业调整优化力度持续加大,目前,全国高校共有约6.28万个本科专业布点。
同时,教育部还更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设29种新专业,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调整之后,2025年的高考生们将拥有93个专业大类、845种细分专业方向可供选择。
2025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完整版
为更快响应国家战略,教育部今年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中央最新部署并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的“绿色通道”。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突破集中申报限制,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新增设的29项专业条目中,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有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领域,有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转型,有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聚焦AI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有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高校专业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一般于7月份启动。近年来,教育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管理,分类细化高校申报增设专业的工作流程,深入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对本科专业类、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等进行年度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措施,支持高校对现有专业实行教学方案的更新迭代以及培养思路的创新改造。
高考志愿填报与专业筛选策略参考
此次专业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维导向。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的介绍,新增专业主要分为四大类,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可重点参考并选择以下方向:
第一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专业
包括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研究)、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服务"双碳"战略)、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强国建设)、健康与医疗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这些专业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第二类:面向科技前沿专业
涵盖智能分子工程(新材料研发)、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高端医疗设备)、时空信息工程(北斗导航应用)等。这些专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第三类:适应市场需求专业
如国际邮轮管理(邮轮产业发展)、航空运动(低空经济新业态)等。这类专业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就业针对性较强。
第四类:人工智能赋能专业
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应用)、智能视听工程(媒体技术革新)、数字戏剧(文化科技融合)等。这些交叉学科专业体现了AI技术对各领域的深度赋能。
在考察这些新增专业时,既要准确洞悉国家发展大势,也要评估匹配自身兴趣特长,切不能一味追求新颖潮流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要重点关注开设院校的学科实力,选择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相关专业。此外,建议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如沿海地区考生可侧重海洋类专业,制造业发达地区考生可倾向智能工程类专业。
当然,重点关注新专业的同时,还有一些近期频频登上各大高校撤销或停办学科名单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已无法契合当今的社会生产变革趋势,或者人才市场已严重饱和,这类的专业在今年志愿报考过程中务必谨慎选择,尽量规避潜在风险,以免碰到入学后校方突然缩减培养资源甚至裁撤原有院系建制等影响学业计划的情况。
像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传统过剩专业,难以在未来的职场发展方面获得较好出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虽然也是跟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学科类型,但其知识体系过于繁杂,缺少核心的就业竞争力,求职前景并不明朗。
还有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此类就业率常年偏低的专业,也是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去报考的志愿“天坑”。就比如广告学,2013-2022年间全国至少有50余所高校放弃布点这一专业,随着社交媒体业态革新,新闻传播方式早已发生巨变,市场不再需要岗位对口的广告领域从业者,相应的就业率也一降再降。
另外,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教育、智能分子工程等,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理科生可关注"AI+工科"组合,文科生则可考虑"AI+人文艺术"方向。
在实际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们采取“冲、稳、保”的梯度策略:冲刺新增的战略性专业,再选择传统优势专业求稳,同时用就业率较高的基础性专业来保底。最后,一定要仔细研读高校招生简章中的专业教学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对于未来的规划做出志愿抉择。若有读研计划,建议优先考虑基础学科;若打算直接就业,则更适合选择应用性强的专业类型。
2025年夏季新概念英语等级考试
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