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都选择了送外卖?
小人书的世界


最近,随着红黄蓝外卖大战的开展,社会上高学历人才选择送外卖的现象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折射出大家职业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1. 学历通胀与岗位供给失衡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而企业招聘规模缩减近20%。传统高薪行业(如互联网、金融)岗位需求骤降,加之失业率的升高,导致大量高学历者涌入服务行业。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骑手占比达30%,其中本科及以上12%,985/211毕业生占3%。这种“学历下沉”现象,本质是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的结果。

2. 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高校专业设置普遍滞后市场需求3-5年。例如,2025年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达15万,而初级岗位需求早已饱和,平均投递比达80:1。哲学硕士陈涛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因创业失败陷入求职困境,最终选择送外卖过渡,期间通过AI工具将送单经历转化为内容创作,成功转型为新媒体总监。这暴露了高等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短板。

3. 技能错配与经验缺失

6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78%的企业认为应届生岗位胜任力不足60%。某车企HR指出,90%的机械专业学生未接触过工业机器人实操,而生产线已实现AI质检全覆盖。这种“高学历低技能”困境,迫使部分毕业生转向门槛较低的外卖行业。


二、外卖行业的吸引力重构

1. 灵活就业的“缓冲带”作用

外卖行业的“零工经济”特性,为高学历者提供了过渡选择。骑手可自主选择工作时间,日均工作4-8小时的占比达91%。例如,北大研究生黄女士选择留校当食堂阿姨,她坦言“体力劳动比大厂KPI压力更轻松”。这种灵活模式,使外卖成为失业者的“中转站”和兼职者的“蓄水池”。

2. 收入与付出的“性价比”优势

外卖骑手月均收入6803元,超过传统蓝领群体。在一二线城市,高强度接单者可月入过万。京东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后,实际收入仍高于许多传统行业基层岗位。这种“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对急需现金流的高学历者(如背负助学贷款者)具有吸引力。

3. 技术赋能与职业转型机遇

外卖行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智能调度、AI路径优化等技术催生新岗位。例如,美团试点“智能调度师”,要求从业者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吸引了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冠军骑手黄晓琴通过“小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专业,计划学成后创业,展现了行业内部的晋升潜力。

三、青年职业观念的代际变迁

1. “去精英化”的就业选择

95后毕业生更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复旦保送研究生费宇退学摆摊卖土豆泥,他认为“客户反馈比实验室数据更能教会供需关系”。这种务实态度,打破了“学历绑架人生”的传统观念。

2. “反内卷”的生存策略

互联网大厂的“35岁危机”、体制内的晋升瓶颈,迫使部分高学历者主动“向下兼容”。哲学硕士陈默在送外卖期间,通过AI工具将职场经历转化为内容创作,最终转型成功。这种“曲线突围”策略,反映了青年对传统职业路径的反思。

3. 社会包容度的提升

媒体对“正能量骑手”的报道(如听障骑手励志故事),正在改变公众偏见。政府层面,杭州西湖区为外卖员提供“小哥学院”学历提升通道,优秀学员可纳入“西湖工匠后备库”。这种政策支持,进一步消解了职业歧视。

四、结构性失业的深层隐喻

1. 经济转型期的阵痛

产业升级导致传统岗位消失,新兴岗位对技能要求更高。例如,制造业自动化使钳工岗位减少,而智能运维人才短缺。高学历者若无法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可能陷入结构性失业。

2. 教育体系的滞后性

高校评价体系仍以学术论文为核心,与企业需求脱节。云南大学通过“数智化+”就业平台,将AI面试模拟、简历优化等工具嵌入教学,使毕业生就业率提升15%。这种改革案例,凸显了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

3. 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

外卖平台开始探索社保解决方案:美团为符合条件的骑手提供养老保险补贴,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些举措虽未完全覆盖灵活就业者,但已为高学历者提供了基本保障,降低了职业选择的后顾之忧。

结语

高学历者送外卖,既是个体在就业压力下的生存选择,也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微观映射。这一现象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学历贬值”,而应视为青年突破职业偏见、重构人生价值的尝试。未来,随着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高学历者的职业选择将更加多元,外卖行业也将从“过渡选项”向“职业赛道”演进。正如陈涛在找到高校教师工作后所言:“送外卖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