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19日,一代诗人徐志摩迎来了他人生的结局。
在搭乘飞机赶往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5岁,英年早逝,让人惋惜。

这位从民国走来的才子,以诗词闻名于世,尤其那首《再别康桥》,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钟爱的一首诗。
然而,抛开让人叹服的才华,徐志摩的私生活却充满了争议。
为了追求自由恋爱,他抛弃结发之妻张幼仪,之后与林徽因、陆小曼的风流韵事,更让他深陷舆论的漩涡。

尽管如此,徐志摩留下的作品依然备受世人追捧,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让人惋惜的是,徐志摩却没有一人从事文学工作的,而且他唯一的儿子早就移居美国。
孙子辈不但完全和中国文化、语言脱节,甚至没有人能流利地讲汉语。
对传统文化及其重视的徐志摩,如果知道后代们不但远离故土,甚至忘了本国文化,也许会心生悲凉吧。
1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一个实业家家庭,徐家世代经商,是当地的首富。
身为富家公子哥,徐志摩却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
后来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更是凭借一首《再别康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大名。
这首诗至今仍广为传颂。
然而,除了那些经典的诗歌和那些让人铭记的诗篇外,徐志摩的私生活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父母包办婚姻,他与原配张幼仪的从一开始就缺乏感情基础。

在这段婚姻中,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非但不温和,甚至充满了冷漠,他从心里瞧不起张幼仪。

后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徐志摩更是选择疏远张幼仪,尤其是在遇到才女林徽因后,他对张幼仪更是绝情。

在张幼仪生完次子后不久,徐志摩就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恢复自由身那一刻,徐志摩高兴到跳了起来。

原以为和张幼仪离婚,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追求林徽因,可是徐志摩误判了。
等他回到国内向林徽因表白时,对方已经和梁思成订婚。
徐志摩火热的爱情彻底被浇灭了。

2
没有得到林徽因的徐志摩,曾低迷很久,直到陆小曼的出现,他才再次找到了生活的激情。

虽然他和陆小曼如愿走进婚姻的殿堂,可是婚后他们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完美。
为了满足陆小曼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徐志摩被迫沦为了挣钱机器,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五年,就因为徐志摩的去世而画上了句号。
虽然徐志摩有过两段婚姻,但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和张幼仪生所生的徐积锴。

徐志摩去世时,徐积锴年仅13岁。
尽管父亲在诗词上颇有成就,但身为独子的徐积锴却没有延续徐志摩的文学梦。
徐志摩去世后,徐积锴由母亲张幼仪独自抚养,后来他更是奔赴美国求学。

值得一提的是,去了美国后的徐积锴,选择定居在异国,和父生钱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3
徐积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文艺气质,他选择了更为理性的工程学道路,最终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虽然徐积锴在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甚至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做出了贡献,可是他的工作和文学毫无关系。
更为遗憾的是,徐积锴的孩子们因早早去了美国,完全融入了西方社会,汉语成了他们无法触及的语言。
令人感到叹息的是,徐志摩的后代不仅没有继承他的文学才华,甚至与祖辈的文化根基也渐行渐远。

徐积锴的几个子女也都没有从事文学工作,大多数进入了工程、设计等行业,完全没有延续徐志摩家族的文化血脉。
后来便徐志摩的孙子孙女们回到中国探访故乡,可是他们张口就是英语,这样的文化断裂,让人深感惋惜。
徐志摩的才华与诗词,虽然在文学界享有盛誉,但他的后代却未能继续这份文化遗产,而且还与母语和家族文化分崩离析。
这一切都让人唏嘘不已。
4
身为文学巨匠的徐志摩,尽管镌刻在近代文学历史上,可是他的后代们,却没有将其延续下去。
其实徐家虽然是商人家庭,可是他们很看重文学,当年除了一个徐志摩,家族人都深感骄傲。
徐家祖辈们,渴望后代们能够将这种家族精神延续下去,谁知后代们却选择定居于美国,还背弃了母语。
所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仅仅依赖血脉注定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依赖于每一代人的选择和努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认同的流失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这是徐家的悲哀,也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事情,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