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总第(6159)总编 | 觉 澜 || 主编 | 亓 雪
黄昏的边界:《我的后半生》如何照亮被遗忘的情感荒漠
文/觉斓
·
由于负责王蒙文学院工作,每年都能和王蒙老师近距离接触,在一起开会,学术交流,所以比较关注王蒙老师的作品。
前些日子的一场感冒,让我与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意外邂逅。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开了中国社会最隐秘的伤口——那些被折叠在黄昏岁月里的情感故事。
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用他跌跌撞撞的四段相亲经历,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式衰老的温柔祛魅。王蒙笔下那个自嘲而清醒的知识分子世界,在荧幕上获得了更丰沛的血肉。当小说中内敛的心理独白转化为具象的戏剧冲突时,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被我们刻意回避的老年情感,原来如此鲜活。
剧名"我的后半生"本身就是个绝妙的反讽——在主流叙事中,老年人往往被剥夺了拥有"后半生"的叙事权,他们的故事总被简化为等待终结的休止符。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工具人"式老年形象的解构。护士长连亦怜的精明算计背后,是单身女性在养老焦虑下的生存智慧;女科学家聂娟娟的体面坚持,则成为知识阶层面对死亡的最后尊严。这些角色不再是推动剧情的功能符号,而是带着各自生命密码的完整存在。当沈卓然在亡妻的茶杯把手留下指纹,在雨中听闻聂娟娟病情时眼眶泛红,我们终于看见老年情感应有的纹理——它不是青春爱情的褪色版,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另一种深刻。
但剧集真正的勇气在于它撕开了"黄昏恋"的浪漫化想象。连亦怜要求过户房产的直白,聂娟娟因乳腺癌主动退出的决绝,这些情节像手术刀般剖开了老年婚恋的物质困境与生理局限。这些看似"不体面"的算计,恰恰是对现实最诚实的呼应——80%的单身中老年人渴望情感寄托,但房产、子女、健康等现实枷锁让绝大多数老年人止步于想象。
遗憾的是,剧作在触及深层议题时总显得犹豫。当沈卓然与工会主任吕媛的交往滑向喜剧化的"妈味"表演时,本可探讨的老年性别政治就被消解为廉价笑料。退休教授"万人迷"的设定,也让故事失去了观察普通老年群体的平民视角。这些艺术妥协暴露出创作者面对老龄化议题时的怯懦——我们敢于呈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却不敢真正承认这种需求与年轻人同样复杂、笨拙甚至狼狈。
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中年丧偶,含辛茹苦养大子女甚至孙辈,到了晚年却孤苦伶仃。想找个老伴却不敢结婚,不敢声张,有的早早把房产转移到儿女名下,生怕给对方留下话柄。
在代际关系的刻画上,剧集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撕裂感。子女们以爱为名的情感绑架,与沈青(佟大为饰)夫妇的中年危机形成镜像。这种叙事策略既拓展了观察维度,也暴露了创作困境——当老年、中年、青年的情感问题被平行陈列时,银发族群的特殊性反而在"全年龄段共鸣"的追求中被稀释。
开篇那场荒诞的葬礼戏堪称神来之笔。亲家母手机突然响起的"今天是个好日子",不仅是对死亡禁忌的冒犯,更是对整个社会老年认知的隐喻——我们习惯用孝道包裹对衰老的恐惧,用养生替代对死亡的思考。当3.1亿中国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仍被视为不宜公开讨论的禁区时,《我的后半生》至少完成了一次笨拙却珍贵的破冰。
这部剧最终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完美的艺术呈现,而在于它勇敢地指认了一个事实:在人均寿命突破78岁的今天,我们延长的不仅是生命长度,更是情感需求的持续时间。当沈卓然说出"晴天爱晴,雨天爱雨"时,他宣告的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生命伦理——衰老不是现代化的失败案例,而是文明必须接纳的另一重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后半生》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当我们学会在养老院与幼儿园之间建立平等的文明想象,或许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黄昏与黎明同样值得被郑重书写。
【作者简介】觉斓,河北沧州,蒙古族。王蒙文学院环渤海文化总编。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