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为什么最高级的会员是黑金,不是黄金?
壹读
你发现没? 打开手机,从电商平台到视频软件, 从打车平台到支付软件, 的会员体系中 ,最高级别多是“黑金会员”。
在美团,想要成为黑金会员,需要在平台年消费超过1万元;喜茶最高级别的“黑卡贵宾”,要求达到2200+的成长值,还有消费次数与注册时间的要求。

近似的“黑金”会员丨图源:同程/美团/滴滴/喜茶 截图
连锁酒店亚朵的黑金会员更是“难得”,采用邀约准入机制,申请者需要三年都是铂金会员且保级成功,累计消费30万元以上。即使达到上述条件,也有可能因为名额限制无法升级为黑金会员。
前段时间,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其最高级别的“黑金信用卡”。即使被称作各银行中持有成本最低的黑金卡,但其主卡和副卡各自3000元的年费,同样是高端用户之选。
此外,爱奇艺、腾讯视频、百度网盘、支付宝等各大软件的高等级用户,尽管称呼和叫法各有差异,但其主页界面或是软件图标,都有大面积的黑色、金色元素。
在食品领域,“黑金”也频频出现,比如Tims的黑金贝果、皮爷咖啡的黑金拿铁、山姆会员店的黑金芝士薄脆饼干等,“黑金”让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食物,瞬间有了“轻奢”的商品属性。

图源:皮爷咖啡 微博
食物是这样,日用品消费更是如此。小到黑金气垫、黑金羽绒服,大到手机、汽车的配色,黑色外壳搭配金色元素,成为“高端款”的标准配置。

这种对 “黑金” 的集体推崇令人好奇:这个频繁出现在会员体系、奢侈品与高端消费场景中的词,究竟凭什么成为 “尊贵” 的代名词?

“黑金”的真面目

相对于黄金、铂金、钻石这几样,“黑金”要显得陌生得多。
目前我们常说的“黑金”有两种,一种是贵金属,另一种则是成品首饰。
在第一种语境中,“黑金”是“铑”的别称,这种铂族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45,符号为 Rh 。
尽管被叫做“黑金”,但铑其实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只不过因为光泽在贵金属中相对暗沉,且在600~1000°C的空气中会氧化成黑色而得名。它的质地极硬、特别耐磨,具有相当强的延展性,其熔点在 1966℃左右,能在高温的严苛环境下保持稳定。

铑的银白色外观丨图源:视觉中国
而且,铑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即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轻易被氧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光泽与特性。这些特性让它既适宜于制作珠宝首饰,也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铑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稀少,其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1g/t,是黄金的1/5,而且常以伴生形式存在,开采和提炼的工艺十分复杂。

地壳中各元素含量丨图源: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微结构调控及其析氧反应催化性能研究
铑每年的产量极为有限,用途又较为广泛,铑合金、铑化合物等在石油化工、玻璃、汽车灯领域都有所运用,在饰品领域也常见铑的身影,这使得铑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贵金属之一。即使如今金价飞涨,铑的价格仍然高于黄金。

贵金属行情丨图源:融通金
因为价格高昂,铑在国内的受众群体不是很大。多数人只是会投资其相关项目,很少会收藏纯铑制作的首饰。
至于各大金店中销售的 “黑金”,都并非纯铑制品,而是黄金的 “时尚变体”,通过融合无氰电黑工艺,在黄金表面电镀上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铑、钴等元素。

黄金虽好,但其金灿灿的颜色有时也会给人“暴发户”的视觉印象,此时,“黑金”就成为理想的选择方案,在兼顾黄金“保值”属性的同时,又让其颜值大大改观,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黑金”的魔法效应

无论是作为贵金属,还是作为成品首饰,黑金的价格都高于黄金,这似乎能解释为何黑金会员是等级最高的。
除了实际价值外,黑金的颜色——黑色和金色,也对它的“尊贵感”有所助力。
人是视觉生物,我们处理图像的速度比处理纯文本或音频内容快得多。
色彩营销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形成仅需0.67 秒,而色彩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力占据了 60% 的权重。
为什么众多颜色组合中,唯有 “黑金” 成为尊贵象征?日本冢田色彩研究所在色彩易见度的实验中揭示了这一秘密,他们将红、橙、黄、绿、蓝、紫及白、灰、黑九个纯色作为图形色与底色,在照明度为 2000 勒克斯的白天阳光下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显示,黑色与黄(金)色无论是作为底色还是图形色,在所有颜色组合中易见度都最高。这也就意味着“黑金”配色能给予消费者以鲜明的产品记忆点,有利于缩短购买时挑选与决策的时间。

图源:参考文献[2]
此外,黑色有高对比度和低明度的特性,象征着权威、神秘,金色则代表着高贵与奢华。两者碰撞所形成的复合意象,精准击中人类对于“高贵感”的心理需求。
这一视觉心理效应也被奢侈品行业精准地捕捉并运用:爱马仕 “黑钻” 鳄鱼皮铂金包、劳力士迪通拿“熊猫盘”、香奈儿黑金系列手袋……这些顶级品牌早已深谙“黑金”的颜色奥秘:它不仅是一种配色方案,也是财富与品位的象征。
此外,“黑金”在消费语境下的尊贵感,与“黑卡”这一概念脱不了干系。
1999 年,美国运通推出的“百夫长黑金卡”,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由于其卡面主体色调为黑色,所以又被称为“黑卡”。作为世界公认的“卡片之王”,该卡定位于顶级群体,仅有极少数的受邀客户群体办理,不接受办卡申请,其神秘和稀缺至今仍为人乐道。
“黑卡”的传奇色彩也让“黑金”超越了颜色本身,成为关于 “排他性” 的商业叙事,构建起 “少数人专属” 的身份护城河。
而这种被虚拟建构起来的“尊贵”身份,在现代的会员体系中也得以广泛运用。
就像游戏玩家熟悉的 “皮肤通胀”,消费社会也需要不断迭代的 “尊贵符号”。当黄金、铂金不再是被垄断的贵金属,逐渐成为大众可以触及的珠宝首饰,不再足够独特,黑金便顺势崛起,在颜色心理学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成为“尊贵”的可视化图腾。
铑的高价值与未普及性,恰好为 “黑金” 提供了天然的稀缺性背书,而黑金配色“神秘”“高级”的视觉隐喻,则相较于其他颜色,在心理层面形成碾压式优势 。
但无论是普通会员还是黑金会员,真正的尊贵感,一方面来自象征性的身份表达,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尹元元. (2004). 色彩营销及其策略运用 [J]. 商业经济与管理,(7), 26 - 29.
[2] 张建超. (2007). 色彩与产品生命周期 [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王喜保. (2016). 浅析贵金属铑、金和铂的价格变化 [J]. 贵金属,37 (S1), 152 - 155.
[4] 徐植. (2009). 贵金属材料与首饰制作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 杨如增. (2002). 首饰贵金属材料及工艺学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6]黄奇松. (2006). 黄金首饰加工与鉴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敏敏 如意

编辑:田纳西

值班编辑:敏敏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