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困局:绕不开的中国“枷锁”
稀土,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神奇资源,虽总量稀少,却在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尖端武器制造到电子产品研发,从清洁能源到航天航空,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元素。在全球稀土市场的舞台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这场稀土博弈,正演绎着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

曾几何时,特朗普怀揣着“让美国制造再次伟大”的梦想,妄图在稀土产业链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与中国一较高下。他大笔一挥,紧急签署行政命令,计划在五角大楼内建立自己的稀土冶炼厂,还手握美国工业动员法案,试图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贷款等手段,大力提升美国国内的稀土生产能力。

为了绕过中国,特朗普积极寻求与乌克兰达成矿产协议。他满心以为,这是一条通往“稀土自由”的捷径。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两国之间的外交争端让谈判陷入僵局,协议签署遥遥无期。
无奈之下,美国又将目光投向了刚果(金)。这里富含钴、锂等稀有金属,看似是解决美国稀土困境的“救星”。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提出,愿意用开放矿产资源来换取美国的军援。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刚果(金)基础设施极度薄弱,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就算双方达成协议,后续的矿物开采和运输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直到中国对镓、锗、锑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美国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面临的致命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然而,稀土产业的关键并不只是储量,更在于加工能力。在稀土精细提炼这一关键环节,中国早已占据了绝对优势,不仅拥有全球60%的稀土储量,还掌控了90%以上的加工环节。这就意味着,美国即便挖出再多的稀土,也不得不先运往中国加工。

美国在这场稀土博弈中,可谓是困难重重。过去几十年的去工业化浪潮,让美国相关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环保组织的掣肘,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回顾这场稀土博弈,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却处处碰壁。这背后反映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脱离全球产业链“单干”,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在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仅是资源和技术的积累,更是多年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成果。美国若想真正解决稀土问题,或许不应执着于“脱钩”,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寻找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