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之间该怎么处?
快乐的夏天

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这是谁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家里没了父母这根主心骨以后,兄弟姐妹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往后的日子应该怎么相处?既要让双方关系不闹僵了,又能保持适当温度,这中间其实是有窍门的。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兄弟姐妹之间也得找到合适的相处距离。

一、保持适当距离

父母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的关系之间总有一个缓冲的地带。闹了再大的矛盾,看见老人颤巍巍的端出热汤面,火气也能消三分。可当家里那张老饭桌永远空了两个位置,突然发现:原来维系亲情的从来不是血缘,而是那份心照不宣的分寸感。

这些年见过太多手足情深的家庭,在父母走后反而渐行渐远。不是谁变了心,而是没有了共同的纽带。年少时挤在老房子抢电视遥控器,那叫亲密。但是在各自成家立业后就成了越界。就像两棵挨太近的树,根系在地下缠得太紧,反而抢了对方的养分。

真正的智慧是要懂得:亲情也需要呼吸的空间。逢年过节的问候比每天串门更暖人,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比日常琐碎的掺和更加珍贵。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时候退半步的守望,才是对亲情最郑重的保全。

二、认清关系转变

父母在的时候总觉得兄弟姐妹打断骨头连着筋,可当老家的大门钥匙传到我们这代人手里时,才恍然明白:手足亲情也需要重新校准关系。中年后才懂得,能维系半生亲情的从来都不是血缘本身,而是共同守护着某个重要的人。

见过太多家庭在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还硬撑着要像过去那样的亲密。结果总有人觉得付出不均,有的人抱怨被亲情绑架,最后连过年发祝福都成了任务。

真正的成熟,是能对着童年合影里的笑脸说:我们不再是需要挤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而是站在不同阳台上互相照亮的成年人。逢年过节备好小礼物登门,比每周勉强在一起聚餐更让人轻松;开口说“这事得你自己家拿主意”,比指手画脚更加显得尊重。

三、尊重各自活法

父母在时总觉得兄弟姐妹该活成一个样子,等自己当了家才明白:每个屋檐下都有本难念的经。人到中年最深的领悟:哪怕流着相同的血,也没有资格在别人的生活中指手画脚。

像小时候你们一起共用一个铅笔盒,长大后发现有的人用习惯用笔,有的人习惯用键盘。你可以看不惯妹妹把孩子送去私人学校,但千万别去说“当年我们哪有这条件”;你觉得大哥装修房子太铺张,太奢侈。把到嘴边的话换成“新沙发坐着挺舒服”。成年人的体面,是明白各家有各家的活法。

这些年见过最长久的手足情,都是“需要时永远找得到人,平常时绝不随便打扰”。就像老家院子里那口井,干旱时能救命,雨季时能储水。真正的亲情从来不是在热闹的家里嘘寒问暖,而是在沉默的留白处生根发芽。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