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殷,纣王的两个儿子殷郊、殷洪,当中殷郊十四,是太子,殷洪十二,只说藩王,却不知什么王。

俩位都是中宫姜后所生,而且还都在纣王登基之前,对这等人来讲,那就是一起过过苦日子的,应该情深意重才是。
当然,这都是废话,姜后也就罢了,老婆而已,然而二殷 ,却是亲亲的儿子,纣王儿子多吗?
登基前生了个殷郊殷洪,登基后呢,馨庆宫杨妃是没生孩子的,这一点她也明说,西宫黄妃呢,也不像生了孩子的样,因为从生到死,她始终一人。
至于武庚,西周伐纣成功后, 武庚都还没成人,所以需要管蔡二叔监国,还没成人至少十四以下,殷商覆亡是在纣王三十五年,十四年以下,算十四年,当年纣王二十一年左右。

这一年,纣王逼死黄飞虎老婆贾氏,西宫黄妃为给嫂子报仇,被纣王扔下了摘星楼。
胡喜媚已经进宫四年,又跟纣王如胶似漆。
从这个层面看,武庚是胡喜媚所生,倒有很大的可能,因为倘若妲己,此时进宫已经十三年, 要生孩子早生了,也不再这俩年。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二殷于纣王而言,也算的上千顷地独颗苗,实在是殷商国运所系,是殷商国本,可就这样的本。
纣王就非要砍了。

二殷能干吗?
皇宫之内东躲西藏,实在没别的辙,于是奔到九间殿向比干、微子、黄飞虎等诸多皇伯求救,然而遗憾的是,皇伯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他们毕竟大都是清流,向来长于动嘴短于动手的,然而,朝堂上有俩位镇殿将军二方不干了。
张嘴就是事情已经如此危急,你们却还没半点主意,如今纣王已昏庸不堪,实在不行,我们反出朝歌,投奔东伯侯姜桓楚去也。
即所谓:保二位殿下往东鲁借兵,除了昏君,再立成汤之嗣。
云云,首次在这里提出东鲁,事实从情理上讲,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因为东伯侯姜桓楚毕竟是二殷的外公。

女儿、外孙遭受如此之大的冤屈,做外公的能不闻不问,更何况,他真有这个能力。
说完这番话,二方就真带着二殷反出朝歌了。
他们反出去怎么办?
黄飞虎作为负责京畿治安,主张禁卫军的大臣,自然不能不问,于是追赶,于是赶上。
三岔路口,众人一番言来语往,黄飞虎交代,你二人都投东鲁是不行的,不如一个去东鲁,一个去南都,就说我说的,叫他二路诸侯起兵靖难,届时我在京城只有处治。
黄飞虎的届时自有处治什么意思不用多说。

但他这里,又提出了南伯侯,要二殷、二方投奔东南两路,而不是西北,为什么?
东路我们可以理解,南路呢?
四大诸侯当中北路是最不能去的,因为北伯侯崇侯虎是纣王死党,西伯侯姬昌呢?
封神上说,姬昌是忠厚君子,西方圣人,道德好的无话可说,既然是这样的完人,二殷去西岐劝姬昌造反,姬昌能干吗?
更何况,西北两路犬牙交错,此一去万一绕不开崇侯虎,事情不就彻底玩完吗?
至于东南?
东伯侯不用说了,南伯侯呢?

有两个细节?
纣王害死姜后赶跑二殷之后生怕四大诸侯造反,于是诳四位进京,在金庭管驿,四位产生了点矛盾,南伯侯鄂崇禹当面指责北伯侯崇侯虎。
二位都是一样大臣,鄂崇禹说话很难听, 崇侯虎当然不干,刚跟鄂崇禹吵了两句,姬昌劝了,所谓人家都是为你好,你生那么大气干嘛,更何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
好一个君子,说话就是这么公允。
崇侯虎给他个面子,怏怏坐下,鄂崇禹得理不饶人,一酒壶打了过来,正打在崇侯虎脸上,崇侯虎更不干了,当时就要扑过去找个面子。
东伯侯说了:大臣厮打,成何体面,崇伯,夜深了,你去睡吧。

就这样把崇侯虎赶走,偏架拉的非常明显,由此,东南两路关系是非常好的,好到什么程度。
一直到姜文焕、鄂顺,二位基本上是每役必同的,而且鄂顺还一口一个王兄, 关系好的不一般。
由此可以推断,二位极有可能两位联姻或者有什么利益上的关系,以至于好的就像一家。
因此,二殷反出朝歌后,黄飞虎是劝他们分别去东南两路借兵所谓。
为什么?
殷郊去东鲁,给东鲁一个靖难的旗帜,让东鲁清清楚楚的表明,他们这回起兵,只是为了铲除奸佞,扶持太子,并不是要推翻殷商天下。

有了这个旗帜,再加上女儿的冤仇,姜后以谋逆之罪屈死之后,姜桓楚必须得给个态度。
站纣王,那就是自认谋反属实,站女儿 ,必将迎来纣王的清算。
这时候殷郊过去,于东伯侯而言,无疑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让他一下子摆脱当下面临的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至此,东路起兵已成必然,南路呢,倘若东南二路没什么关系,那么,东路勾连南路起兵,至少要派个使者,表明下自己的态度,可这时候只让殷洪过去。
原因只有一个,东路之后,南路已毫无问题,要殷洪过去,不过提前打个招呼,以便于统一行动而已。

东南两路关系就这么密切。
所以,纣王对这俩位是非常忌惮的。金殿之上西伯侯北伯侯可以赦免,唯独东伯侯南伯侯,那是非杀不可。
东伯侯姜桓楚自然是因为女儿和外孙的关系,南伯侯呢?
又是因为与东伯侯的关系。
不然能怎么办?
东南两路已成同党, 干掉一个,另一个必然不能老实,所以,就得必须除掉,反过来,这也是二殷造反之后为何只奔东南,而不去西北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