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文|中童传媒记者 原野
标准之外亦有玄乎!
实际上,国内现行调制乳粉新国标之下,"纯羊"依然存有迷思!
此话怎讲?
70%之外的30%操作空间
何为乳固体?
乳固体即乳中的干物质,除去乳中所有的水分留下的干物质,包括乳蛋白质,乳糖,乳脂肪和无机盐,乳固体有全脂乳固体、脱脂乳固体。脱盐乳清粉(如脱盐羊乳清粉)是以乳清粉为原料,经过离子交换、纳滤、电渗析等工序去除甜乳清粉里的钙、钾、钠、镁等矿物盐而制成的产品,主要由乳糖和乳清蛋白组成,根据脱盐率和灰分含量的不同,分为D90、D70、D50、D40四个等级,属于乳制品加工副产品,从严格意义上讲,已不属于乳固体范畴。
这意味着,标准仅要求主要乳源(如羊乳)的固体含量≥70%,剩余30%可添加其他非乳源成分(如强化营养元素、食品添加剂等),或乳制副产品如脱盐乳清粉。
因此,在国内羊奶原奶供应有限、原奶价格持续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羊乳原料价格较牛乳高出2-3倍),许多中小型羊乳企业可采用70%羊乳固体+30%脱盐乳清粉配方,主打纯羊奶粉,仍符合“单一乳源(羊乳固体≥70%)”要求,但实际产品中已混入一定的牛源性成分。
图片来源:淘宝(侵删)
因此,在当前标准框架下,企业完全可以在合规范围内添加脱盐牛乳清粉,而现有检测技术能定性检测是否含有牛源性成分,但无法精确测定其具体添加比例。这一检测盲区的存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合法但不完全透明"的操作空间,部分企业利用这一技术漏洞打擦边球,典型的行业乱象表现为:某些标榜"纯羊奶"的产品,实则掺入了相当比例的牛乳清粉,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辨别真伪。例如,在2025年1月,就有职业打假人打架某知名羊奶粉品牌旗下纯羊奶粉检出牛源成分。
成本考量下的文字魔术
当然,“7+3”做法的核心还是基于成本考量。
从商业角度来看,添加脱盐乳清粉即符合标准要求,也能缩减成本,两全其美的事儿,企业何乐而不为?
从当前市场行情来看,脱盐乳清粉价格显著低于羊乳原料,羊奶粉生产中存在显著的原料替代套利空间。
数据显示,脱盐乳清粉的采购价约为14-16元/公斤,大宗采购可低至13元左右,而鲜羊奶的原料成本平均在8元/公斤。而按照目前乳制品加工技术,每斤鲜羊奶约可制得65克羊奶粉,即8-10斤鲜羊奶才能产出1斤(500g)羊奶粉,仅原奶成本就达32-40元。若采用30%脱盐乳清粉+70%羊乳基粉的配方(即“7+3”模式),每500g羊奶粉的原料成本可降低50%以上,使终端产品具备更强的价格竞争力。
因此,企业可能通过“羊乳+牛乳清粉”配方降低生产成本。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违规,但问题在于其模糊标注和夸大宣传的做法。例如,标注脱盐乳清粉标注问题,乳源含量标注等。
图片来源:京东(侵删)
在产品标识方面,例如观察上图所示信息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企业在产品标签上会明确标注“脱盐乳清粉(来源羊乳)”,而一些企业生产的羊奶粉则未作此类详细标注。
这一差异背后,实则蕴含着乳基原料来源的标注门道。
具体而言,根据乳基原料的来源不同,常见脱盐乳清粉可细分为脱盐牛乳清粉与脱盐羊乳清粉两大类。在行业常规表述中,脱盐牛乳清粉一般会比较模糊的称为脱盐乳清粉,在多数奶粉产品的配料表中,我们所见到的“脱盐乳清粉”实际上默认的是脱盐牛乳清粉。
相比之下,脱盐羊乳清粉由于其生产成本高昂(通常是脱盐牛乳清粉的6至8倍),因此,在奶粉产品的配料表中,生产商通常会选择详尽或突出的标注方式,标明为“脱盐羊乳清粉”或“脱盐乳清粉(来源于羊)”,加以强调,凸显产品用料考究。
为何许多调制羊奶粉都会添加脱盐乳清粉呢?
众所周知,羊奶粉的天然优势在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分子结构更小、更易消化吸收。而脱盐乳清粉经过脱盐处理的乳清蛋白可溶性强,容易消化吸收,致敏性能够显著降,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消费者来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低致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依然可以保留“纯羊”特性。
我们用70%的底线定义了"纯",却用30%的空间消解了"纯"的本义。当技术检测追不上配方创新,当标准术语跑不赢营销话术,"纯羊"二字正在成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魔术。
在羊奶资源稀缺与市场需求激增的拉锯战中,市场期待的不只是符合国标的产品,是真正敢于创新,愿为真实买单的消费觉醒。这只理想的"新纯羊",需要标准制定者、企业、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喂养。
以上均是本刊愚见,如有差池之处,还望各位“道友”评论区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