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是个刚入门的钱币爱好者,最初只是单纯喜欢古钱币的历史韵味和文化价值。他以为收藏就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慢慢积累。既能满足爱好,又能赚点小钱,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第一次吃亏是在买弘治通宝的时候。在群里看到一个卖家标价320元,觉得价格合适就入手了。

差品弘治通宝
结果收到货才发现,这枚钱币品相较差,锈蚀严重,字口模糊,市场上类似的品相甚至只要80~100元。他这才意识到,钱币收藏里,"品相"二字有多重要。
于是,他开始关注品相更好的钱币,却发现价格早已不在他的承受范围内。黄亮大气的弘治通宝起步价2500元,字口深峻、锈色漂亮的甚至要3000元以上。
品相差异带来的价格差距,竟然能相差几十倍!这让他有点懵,自己预算有限,难道只能玩普品烂品?

好品弘治 某平台成交:2747元
不甘心只玩低端钱币,小刘决定拓宽收藏范围。他花了400元买了枚汉元通宝背下月,又花600多元买了永昌通宝,还凑了1000多元集齐三国魏蜀吴钱币:曹魏五铢、定平一百、大泉五百。
为了跟上常见品种,他又买了周元通宝、唐国通宝、大顺通宝,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的工资。
他安慰自己,虽然买了一些假币,但总算有点小收获。可当他想要转手时,问题来了,他买的这些钱币,大多品相一般,市场流通性差。要么降价甩卖,要么花时间经营人脉慢慢找买家。他这才明白,收藏和做生意完全是两码事。

稍微好看一点的永昌都要两千以上
买钱币时,小刘的心态是纯粹的,研究版别、欣赏锈色、琢磨历史,乐在其中。可一旦开始卖钱币,他就发现这个市场的水太深了。
举几个例子,首先是真假混卖:有人拿修补过的钱币当原状态卖,甚至直接卖假币。然后是隐瞒瑕疵:裂补、漏裂、字口磨损,卖家往往不会主动说明。
还有文字游戏:"水坑"可能是洗过的,"传世"可能是盘过的,"黄亮"可能是打磨过的。
至于价格操纵那是司空见惯:普品加价卖,好品翻几倍卖,甚至有人找托抬价。

“铜金皮”大泉五百 市场价4000以上
更让他纠结的是,当他自己手里有一枚价格较高的钱币,但存在不易察觉的瑕疵时,他也会犹豫,是说清楚降价卖,还是装作不知道按市场价出?
他发现,很多人选择了后者。"谁会和钱过不去?"一位老玩家这样告诉他。
小刘这才意识到,不涉及利益时,大家都是文化爱好者。一旦涉及买卖,人性就开始接受考验。

雍正宝南局小平 市价快1万了
好不容易卖掉几枚钱币,小刘想换藏更好的品相,却发现真正的好钱币都被藏家囤着,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是普品,稍微好一点的都被迅速买走。剩下的要么是天价,要么是坑。
热门品种(如银元、清钱)价格飞涨,而冷门品种(如秦汉、三国)流动性差,想换藏都难。
更让他郁闷的是,有些藏家甚至嘲讽他:"你这些钱币,我一枚黄亮雍正就秒杀你!"小刘既不甘心跟风炒热门,又放不下对历代钱币的喜爱,可预算有限,进退两难。

北周永通万国、五铢
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拍卖行有组北周永通万国和五铢,品相确实好,小刘馋了很久,但小两万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也担心咬牙真买下来以后会不会跌。
他开始反思一个问题,自己最初只是喜欢钱币的历史价值,为什么现在却陷入买卖的焦虑中?这个现实的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