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方彻底否决俄罗斯方案,中俄的能源命脉,必须抓在中国手里
懂点历史赵富贵

文|懂点历史赵富贵

编辑|懂点历史赵富贵


近日,张汉晖大使在一场能源论坛上表明,否决俄罗斯提出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借道哈萨克斯坦的方案,并提出“直连中俄边境”的2条路线。

“要么经过蒙古国,要么不经过蒙古国。”

自2019年起,俄罗斯多次提议将“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绕行哈萨克斯坦或蒙古,利用现有中亚管道网络向中国输气。

表面看,这一方案可降低俄方建设成本,但中方谈判代表张汉晖在2025年4月的欧亚能源论坛上直言:“现有中亚管道年输气量已达550亿立方米,若俄气挤占份额,中国将面临单一气源风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地缘布局,哈萨克斯坦路线意味着俄罗斯可借机强化对中亚能源网络的控制,而蒙古路线则因该国近年推行的“第三邻国战略”引发中方警惕。

2023年蒙古提出每年10亿美元过境费要求,并与美西方频繁互动,直接触动中方对“北溪事件重演”的担忧。

面对僵局,中方提出三条核心原则:不过境第三国、成本可控、定价权自主。

2024年12月,中方首次公开“后贝加尔斯克直通东北”方案——管道从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直接接入中国东北管网,避开了所有第三方国家。

尽管该路线需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工程难度陡增,但可节省1000公里里程与每年10亿美元过境费,并彻底规避地缘风险。

这一方案迅速获得技术专家支持,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2%,未来十年缺口将达300亿立方米,直连路线不仅能填补缺口,还可通过东北管网辐射华北,形成“双循环”供气格局。

路线争议仅是表象,定价权才是核心,俄方曾要求参照“欧洲溢价”定价(即欧洲市场价格的115%),而中方坚持按“亚洲市场价格”结算,甚至要求低于土库曼斯坦气价(约每千立方米220美元)。这场拉锯战持续至2025年3月,最终俄方妥协,接受长期低价合同。

俄方的让步源于多重压力,目前中国市场是俄方不可替代的,2024年,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68%,而中国进口俄气仅占13%,远低于中亚(45%)与LNG(32%)。

俄副总理诺瓦克坦言:“拖延谈判将导致俄每年损失至少50亿美元出口收入。”

而蒙古因谈判僵局于2024年将项目移出五年规划,俄方不得不转向中方方案。

为增加谈判筹码,中方同步扩大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2024年,中国从俄北极LNG项目进口量增至300万吨,并通过转售欧洲赚取差价。这种“短期满足需求、长期削弱管道紧迫性”的策略,迫使俄方重新评估利益平衡点。

2022年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成为中俄合作的转折点,2023年3月,两国签署《跨境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协议》,明确由解放军与俄军共同护卫能源管道。这一举措不仅针对物理安全,更将“不过境第三国”写入合作铁律,从制度上杜绝外部干预。

中方的底气源自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25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比提升至45%,与卡塔尔签署的27年LNG长协覆盖年需求量的20%。

在俄北极LNG项目中,中方提供800亿资金与冻土施工技术,使工程成本降低30%,并推动国产破冰船与液化技术突破。

光伏与氢能产能占全球60%,预计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5%,大幅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

中俄能源合作的博弈,本质是一场关于“规则制定权”的竞争。中方以市场逻辑破解地缘困局,用技术实力重塑合作框架,最终将能源命脉牢牢握于手中。

这条贯穿西伯利亚的“钢铁巨龙”,不仅是天然气的输送通道,更是一条标注着大国崛起路径的战略坐标——核心利益,寸步不让;国家命脉,永握手中。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