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近千人被美方吊销签证,中国留学生人心惶惶,“是去是留难抉择”
万秋人物谈

这就是被称为灯塔的国家吗?根据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幕》来看,截止4月12日已经有上百家的美国高校确认了部分国际学生合法身份被吊销。

要知道这还是调查出来的官方数据,部分高校是根本没有公布的,真实的人数恐怕要比它公布出来的900多人还要高。

那这件事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美国还值得作为留学选择之一吗?

中国学生突遇“身份清零”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他屡次祭出重拳——威胁削减拨款、打压推行“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的学校、下令解散联邦教育部这些举措在美国教育界搅起巨大波澜。

许多高校在资金压力下宣布暂停招聘教师,并采取紧缩措施,同时越来越多焦虑学术自由不再的学者,也正考虑离开美国。

2025年3月28日,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一场突袭式执法行动震动全球教育界,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等50余所高校陆续通报,超过500名中国留学生的F1学生签证及OPT/CPT实习许可被突然吊销。

超2000名在美学生的学术生涯和合法居留权被按下“暂停键”,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此次受影响学生中93%攻读STEM专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敏感领域的博士生占比高达67%。

而美国那边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因为参与了“破坏稳定”的行为,有的是因为交通违规,甚至还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为啥被吊销签证。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还说,如果外国人被视为参与“破坏稳定”的行为,他们的签证将被吊销,这可把留学生们给整懵了,好好的读书咋就成“破坏稳定”了呢?

比如中国留学生小雨的遭遇就颇具代表性,小雨之前是位即将本科毕业,且已经收到Top10 研究院的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然而学校在例行筛查时发现她的留学生身份竟然被终止了,理由更是很离谱的一年前她与前男友发生过争执,尽管当时的案件早已撤销,却仍成为移民局终止其学生身份的依据。

个体遭遇与群体焦虑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不少海外学子措手不及,深圳女孩王某,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成绩优异,GPA接近满分,却因过去的酒驾行为,在机场登机时受阻。

宾夕法尼亚州一位攻读工程的留学生,突然被取消签证,感到非常沮丧,他坦言投入了大量资金,却遭遇如此困境,后悔出国留学,“我们花了太多钱,却要经历这样的噩梦,我后悔来到这里。”

纽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仔细检查社交媒体,避免发布敏感内容。她的父母建议她回国,她表示,从未想过在美国会因自己的言论而感到害怕。“我从未想过在美国会害怕自己发的帖子”。

在一个留学生群体中,大家普遍感到担忧和恐惧,签证被吊销的学生迷茫无助,他们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立刻回国,还是留在美国,以及未来的学业该如何继续。

“主要不知道该不该立刻走,留下来会不会被抓,回去的话学业怎么办,还能再次拿到签证吗?我觉得这个概率挺小的。”一位学生在群里这样坦言。

那些已经找到实习的留学生被迫中断工作,而那些有交通违规记录,但尚未收到通知的学生,更是焦虑不安,仿佛随时都会面临厄运。

临近毕业季一些留美学生面临签证被吊销的突发状况,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群里求助:“今年4月底毕业,被吊销签证的话该怎么办?能等到拿完毕业证再走吗?”。

部分学生因早年的轻微违规记录被吊销签证,他们对此感到不解,因为这些事件过去并未影响他们的留学。

校方在此事件中显得较为被动,未能及时告知学生具体原因,只能提供法律支持或建议寻求律师帮助,许多学生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寻求帮助,但得到的回复多为提供法律支持或建议自行寻求律师。

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性加剧了学生们的焦虑和不安,例如有学生4月4日被吊销签证,三天后才被学校告知。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表示,校方正在努力收集信息,并致力于支持所有在校学者,努力确保学生在这个动荡时期保持安全和稳定,这些情况让留学生们倍感困惑和无助。

签证被吊销这事儿背后可复杂了,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政策、技术和政治,这三方力量在角力,共同推动着结果的产生。

签证吊销往往不是孤立事件,是国家政策的体现,更是技术发展与政治博弈的产物,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政治的需求,都会影响签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技术进步使得追踪和监控个人信息更加容易,一些信息如果被认为存在安全隐患,签证被吊销的风险也会增加。最终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签证的命运。

这场签证风波背后原因复杂多重因素交织,特朗普政府一直不太信任高校,觉得它们太“自由派”,还多次威胁要断掉一些学校的联邦拨款。

据悉康奈尔大学超过10亿美元、西北大学7.9亿美元等高校的联邦资金已被冻结,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超过10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被撤回、暂停或审查。

今年3月白宫指责哥伦比亚大学没能管住亲巴勒斯坦抗议中的“反犹主义”,取消了4亿美元联邦拨款。

为保住拨款,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按政府要求改革,赋予警方逮捕学生的权力,禁止学生在抗议活动中戴口罩等,但这引发强烈不满,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团体将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哈佛大学也面临类似压力,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大学削弱学生和教职工在校务中的权力,停止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关闭所有与“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政策相关的项目。哈佛大学校长拒绝这些要求,表示不会在独立性和宪法权利上妥协。

作为回应特朗普政府宣布冻结对哈佛大学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以及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此外俄亥俄州通过的《推进俄亥俄高等教育法案》限制来自中国的资金和合作,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受到限制。除了政策原因,技术手段也对签证风波产生影响。

美国国务院搞了个新项目叫“抓捕并撤销”,就是用AI分析社交媒体,找出可能支持恐怖组织或者有安全问题的外国人,然后迅速取消他们的签证。国土安全部也成立了专门小组,用大数据查国际学生的社交媒体,找理由取消签证。

这事儿让大家担心隐私和言论自由会受影响,Reddit上有个国际学生说,他的学生签证突然被取消了,学校也没说他到底违反了什么规定。他说他可能就是发了些政治梗图,开了政客的玩笑。“我们在美国没有言论自由吗?”他问道。

现在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这个签证风波更让人不安。有些中国留学生担心自己会变成贸易战的牺牲品。2023年中国学生在美国花了143亿美元,如果他们大规模离开,肯定会对美国经济,尤其是高等教育造成很大的打击。

数据显示,2023到2024学年,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大约有27.7万人,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比之前下降了4.2%虽然人数减少了,但是中国学生的教育支出仍然是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

人才回流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潜在机遇

中国正在探索一套新的人才战略,目标是建立独特的人才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这场竞争有时并不遵循常规模式。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方法来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我们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发展道路。

面对“非对称人才战”,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创新的人才政策,以便在特定领域或关键技术上取得领先,赢得竞争优势,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人才竞争形势,中国需要一套全盘考虑的策略。

短期来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紧急人才支持基金”,为那些因签证问题回国的学生提供机票和住宿等方面的帮助。各大学可以启动“科研中断支持项目”,让他们优先使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确保研究工作能够继续进行。

在中期可以升级“青年科学家支持计划”,为35岁以下的归国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比如连续五年,每年提供五十万元的科研经费,此外可以尝试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打造更具实践性的博士项目。

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实施“全球学术合作计划”,在海外建立100个“离岸创新中心”,例如西湖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共建的“跨境科研协作平台”,构建“国内培养与海外协作”并行的模式,从根本上减少对单一国家人才的依赖。

部分留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拿到学位,回国后可能会遇到身份认定上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海外学术成果认证绿色通道”。

教育部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那些已经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学生,评估他们的学术能力,如果合格就认定为“同等学力”,这样就能避免人才因为学历问题而被忽视。

同时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的环境,我们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并且组织他们参与科研团队活动,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海外人才。

最近发生的签证问题,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科技人才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化解目前的困境,并且抓住机遇。

我们能否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为回国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能否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原本因为签证问题“不得不回国”的人才,转变为“主动选择回国”?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中国的科技竞争力。达特茅斯学院的博士生刘晓天是第一位通过法律途径成功恢复签证的中国留学生。他此前在该校计算机科学系担任研究助理,却在4月4日接到校方邮件,告知他的F-1学生签证已被吊销。

后来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地方法院起诉了国土安全部,结果打赢了官司。法院下令立即恢复他的F-1签证,这件事给其他受到影响的学生带来了希望,证明通过法律手段是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一些大学也开始帮助国际学生,比如举办讲座,教他们如何与联邦移民官员沟通,还为担心身份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有的学校甚至会为国际学生支付咨询移民律师的费用。这些支持对于身处困境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