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3类高汤被列入痛风黑名单,长期喝或有患痛风风险?告诉你真相
老徐医学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日常吃饭时,有些人特别喜欢喝汤,尤其是炖得浓浓的高汤,觉得香,觉得补,觉得有营养。鸡汤、骨头汤、大骨熬的白汤、牛尾煮的浓汤,很多家庭做饭都少不了这一碗。

但不少人不知道,有几类高汤,其实对身体并不友好,尤其对尿酸偏高或者有家族痛风史的人,长期喝,很容易被拖进代谢紊乱的圈套。

不是汤本身有毒,是里面含的那点“看不见的东西”给身体增加了压力。

痛风表面上看是关节痛,但它背后的根本是体内嘌呤代谢出了问题。嘌呤为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物质,人体既能自行合成,亦能从食物中摄取。

摄入过多或排泄出不去,就会在血液中堆积成尿酸,时间久了,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剧痛。而高汤,特别是那种炖得越久越浓的汤,恰好是嘌呤浓度特别高的一类食物。

最常被提及的一种,就是用海鲜熬的汤,比如虾皮汤、鱼头汤、蟹汤。很多人以为,海鲜都是高蛋白,补充优质营养没问题。

但海鲜的细胞密度高,嘌呤含量远远高于普通肉类,尤其是在熬汤过程中,嘌呤被大量析出,浓缩在汤里。

南方医科大学曾检测过一组常见高汤的嘌呤含量,发现用虾皮熬出的汤,嘌呤浓度达到每100毫升72毫克,远超健康饮食建议上限。

如果再加入干贝、鱿鱼丝这种成分,汤里嘌呤可以飙升至100毫克以上。一碗汤喝下去,相当于吃了半斤高嘌呤食物。

还有一种是骨头汤。不少人觉得骨头汤最养人,尤其是白白的乳白色大骨汤,一看就“营养浓”。

但这个颜色,恰恰是脂肪、胶原蛋白、嘌呤共同作用的结果。骨髓中嘌呤含量极高,长时间炖煮后,几乎全部释放到汤中。

而骨汤本身脂肪多,容易引发脂肪代谢紊乱,间接也影响尿酸的代谢路径。

武汉协和医院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每天摄入超过200毫升大骨浓汤的人,血尿酸平均水平高出对照组32%。

而这种升高,并不是短期就能代谢掉的,尤其对肾功能边缘状态的人群来说,排泄能力本身就差,容易进一步形成痛风发作的条件。

还有一类更容易被忽视的是鸡汤。尤其是用整鸡熬的老母鸡汤、土鸡汤。

这些汤嘌呤含量虽然不如海鲜和骨头汤高,但因为很多人一喝就是两三碗,炖的时候时间长,汤浓度高,总体摄入量一样不低。

鸡皮、鸡脖、鸡爪这些部位嘌呤更密集,而且脂肪含量也高。一项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

经常食用鸡汤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特别是在三类人群中更为显著:BMI偏高者、日饮水量少者、轻度肾功能不全者。

问题不只出在汤本身,而在于喝汤的人群特征。很多喜欢喝汤的人,其实对水分摄入本身比较少,饮水习惯不规律,平时喝汤就当成补水。

可问题是,高汤里不仅没有促进尿酸排出的功能,反而是在摄入大量代谢负担物质。

身体需要额外的水分来稀释和代谢这些嘌呤,但如果没有足够水的支持,尿酸就更容易在肾小管中沉积,导致排出效率下降。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喝高汤不是一次性摄入,而是形成了习惯。很多家庭三餐都有汤,尤其是老人群体,喜欢用汤泡饭、汤泡馒头。

时间长了,尿酸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积累。表面上看没什么症状,只是偶尔脚背疼、脚趾酸,实则血液中已经处于高尿酸状态,一旦某次饮食、天气或药物刺激,就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有些人会反驳,说自己天天喝汤也没事,身体检查也正常。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痛风的触发是多因素的,嘌呤摄入只是条件之一。

有些人代谢能力强,短期内能应对;但一旦年龄增长、肾功能下降、饮水减少、其他病症叠加,之前没问题的行为,很可能成了导火索。

而一旦发作,不光是疼,长时间高尿酸会破坏关节结构,还可能引起肾损伤、血压异常、动脉硬化等并发问题。

真正的问题,不是高汤能不能喝,而是有没有形成慢性过量摄入。偶尔喝一次,用瘦肉或蔬菜清炖,影响不大。

但如果三天两头来一锅,而且越浓越觉得香,长远看是把身体代谢系统往出问题的方向推。尤其是那些已经查出尿酸偏高的人,更要警惕这个饮食结构中的隐性雷点。

很多人认为控制尿酸就靠不吃红肉、少吃豆类,但忽视了液体形态的高嘌呤来源。

研究发现,在痛风发作患者饮食追踪中,超过38%的高嘌呤摄入来自汤类,而不是固体食物。液体更容易被吸收,嘌呤进入血液速度也更快,一碗汤的吸收速度可能远高于一块肉。

有人问,那是不是所有的汤都不能喝?其实不是。有些汤类对尿酸影响较小。

比如冬瓜汤、丝瓜汤、紫菜汤、白菜豆腐汤这类蔬菜类汤,嘌呤含量低、水分多、还含有钾、镁等利尿成分,反而有助于尿酸的排泄。汤不能一概而论,关键看原料结构和喝的频率。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已经喝了几年高汤,现在刚查出尿酸升高,但还没出现痛风症状,是不是停掉高汤就能恢复正常?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看。

如果是早期高尿酸血症,单纯通过控制饮食、增加饮水、适度运动,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的。

研究显示,在停止高嘌呤饮食两个月后,大部分轻度高尿酸人群的尿酸水平能下降10%到15%,部分人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

但如果血尿酸已经长期维持在450μmol/L以上,即使没有关节症状,也可能已经存在肾小管功能下降,单靠饮食控制难以完全逆转。

这个阶段建议要配合基础检查,比如评估肾小球滤过率、检查尿酸排泄率、监测夜间尿液中pH值变化。

如果已经有轻度肾功能变化,就需要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通过医生指导调整尿酸代谢药物。但前提仍然是停止刺激源。只吃药不改饮食,尿酸控制永远是暂时的。

所以,不是高汤有毒,是它长期存在于“看不见的问题里”。一碗两碗没事,一年五百次就是问题。

真正的饮食风险,不在于吃了什么,而在于吃的方式是不是悄悄在累积伤害。而这类伤害,往往是在没感觉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喝汤与健身[J].内蒙古林业,1990,(10):39.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