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室的蓝色窗帘在夕阳的斜射下已变成淡青色,一道若有若无的光线顺着细缝钻进来,鬼鬼祟祟,不怀好意。
刚才杨科长打电话询问我“工资只发80%”的消息是否确切?从哪儿听来的?
我望着茶杯里漂浮的茶叶,忽然想起儿时玩过的一个传话游戏:
十二个孩童围坐一圈,耳语经过十二次传递后,“河边柳树抽新芽”最后变成了“和尚剃头要出家”。
两者之间,虽风马牛不相及,却极其相似。

早上的周前会上,我结合当前形势谈了一个关于厉行节约的话题,强调节水、节电、节约纸张。为增强说服力举了一个例子,大体意思是某地市有些事业单位只发基本工资或按比例发放了。目的是让同事们珍惜当下的工作岗位,提高能力和业绩,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应对可能会到来的变化。
可是,会议结束后不到5小时,上边的杨科长问我是否在会议上说过“工资只发80%”。
这是哪跟哪啊?
不得不说,语言在传播中总会发生奇妙的嬗变。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会随着水流改变形状。当我说“某些单位调整薪酬结构”时,在别人的耳朵里就坍缩成了“工资打折”的惊悚消息。
这让我想起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每份奏折都需要五位大学士用朱笔逐字推敲,因为任何含混都可能被解读为截然相反的政令。
职场语言更像那些陈列在瓷器店里的薄胎瓷,需要裹着绒布轻拿轻放。曾经有位会计,在茶水间把“成本控制”听成了“裁员预警”;曾经有位刚到单位的新职员,将“绩效考核”理解成了“末位淘汰”。
他们的焦虑折射出的实际上是组织生态的脆弱性。想当年,大文豪苏轼因“读书万卷不读律”的戏言获罪,继而引发了轰动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让他九死一生。
今人虽无文字狱之忧,但碎片化传播的杀伤力犹胜往昔。

清代的名臣张廷玉有个原则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须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警示,愿世人都学会用青铜簋盛装敏感话题——
这个源自周代的食器有三足两耳,恰似职场沟通应有的稳定结构:事实的底座、逻辑的支架、分寸的器耳。
我的失误可能在于:
谈论节约时不能举邻市的例子,可以分享双面打印节省的纸张重量;
讨论竞争力时不能说“不可替代”,可以改用春笋破土的生长意象。
当需要传递尖锐信息时,要选择当面沟通,让语言像手术刀般精准直抵目标,而非化作流矢误伤他人。
夕阳把窗帘染成琥珀色,茶叶在杯底舒展成完整的叶片。我确信,职场中的话语不该是投向空谷的石块,而应像围棋落子,每步都要预见三手之后的棋形。真正的沟通智慧,不在于修筑隔音的密室,而在于锻造不会变形的声波,让信息如古琴泛音,既清越透亮,又余韵悠长。(知人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