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历史上,因为功高震主惨遭迫害的十大功臣
读悟

历史上因功高震主、权势过大而遭君主猜忌杀害的悲剧人物屡见不鲜。以下是十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按朝代顺序排列,并附其核心矛盾与结局分析:

1. 文种(春秋时期)

功绩:与范蠡共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提出“伐吴九术”。

被杀原因:勾践复国后忌惮其治国才能,范蠡劝退未果。

结局:被赐剑自刎,遗言“狡兔死,走狗烹”成千古警示。

2. 伍子胥(春秋时期)

功绩: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郢都,辅佐夫差击败越国。

被杀原因:反对夫差赦免勾践,预言越国必复仇,触怒君主。

结局:夫差赐属镂剑令其自尽,死后九年吴国果为越所灭。

3. 白起(战国时期)

功绩:秦国名将,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为秦统一奠基。

被杀原因:拒攻邯郸致秦军惨败,被范雎谗言构陷。

结局:秦昭襄王赐剑自刎于杜邮,死前自叹“我固当死”。

4. 韩信(西汉)

功绩:汉初三大名将之首,定三秦、灭赵齐,垓下围项羽。

被杀原因:刘邦忌其军事天才,吕后以“谋反”罪名设计诱杀。

结局:未央宫钟室被竹刀刺死,诛三族,成语“鸟尽弓藏”由此而来。

5. 周亚夫(西汉)

功绩:平定七国之乱,拯救汉景帝政权。

被杀原因:反对废太子刘荣、拒封外戚,遭景帝猜忌。

结局:因“购买殉葬铠甲”被诬谋反,绝食五日呕血而亡。

6. 檀道济(南朝·宋)

功绩:北府军名将,创“三十六计”,抵御北魏保江南。

被杀原因:宋文帝病重时忌其“万里长城”威名。

结局:满门抄斩,北魏闻讯欢呼:“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7. 岳飞(南宋)

功绩:率岳家军北伐收复失地,朱仙镇大破金军。

被杀原因:主张“迎回二圣”触宋高宗禁忌,秦桧以“莫须有”定罪。

结局:风波亭遇害,岳云张宪同死,南宋再无北伐之力。

8. 蓝玉(明朝)

功绩:捕鱼儿海之战歼灭北元主力,封凉国公。

被杀原因:居功自傲,朱元璋为给朱允炆扫清障碍。

结局:剥皮实草诛九族,牵连1.5万人(蓝玉案),明初功臣集团覆灭。

9. 胡惟庸(明朝)

功绩:助朱元璋建立行政体系,任丞相十余年。

被杀原因:相权与皇权冲突,成朱元璋废相借口。

结局:以“谋反”罪处决,诛三万余人(胡惟庸案),丞相制终结。

10. 年羹尧(清朝)

功绩: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初期西北屏障。

被杀原因:居功自傲僭越皇权,掌握西北军政威胁皇权。

结局:被列92条大罪,雍正赐其狱中自尽,家族尽诛。

其他提名人物

商鞅(战国):变法强秦却遭车裂,因触动贵族利益。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之首,77岁被朱元璋以胡党罪名处死。

袁崇焕(明朝):宁远之战击退努尔哈赤,被崇祯凌迟处死。

历史规律总结

1. 权力悖论:功勋越卓著,对既有权力结构的威胁越大。

2. 制度缺陷:家天下体制下,功臣能力常超越继任君主掌控范围。

3. 人性弱点:君主对“不可替代性”的恐惧与功臣居功自傲形成死结。

4. 政治工具化:罪名多为“谋反”,实为消除潜在威胁的终极手段。

这些悲剧印证了《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他们的命运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专制皇权逻辑的必然产物。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