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起圆明园,怕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
曾经皇家园林的景象已无处寻觅,从遗址中的断壁残垣中还能感受到过往的辉煌。
就在1860年圆明园被毁之前,一位名叫费利斯·比特的英国摄影家留下了它最后的照片。

时隔一百五十余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英国,这一组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出现在了拍卖会上。
仅仅其中一张照片,便有着176万元的起拍价,而这场拍卖会,也为我们再度重启这段尘封已久的屈辱历史。
01圆明园的来历
有着“万园之园”称号的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前赴后继的修建和完善,最终在英法联军的洗劫下毁于一旦。

圆明园包括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将北京西郊长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皇四子胤禛,并亲自题名“圆明园”。
那时的圆明园作为一个皇子的园林,规模并不大,院内的建筑也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亭台楼阁、水榭布置其中。
后来胤禛即位便成了雍正皇帝,对于圆明园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原有园林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宫殿,开挖河道,扩大水域面积。

在园中开凿出了水系繁多的福海和溪流,园林的规模也从500多亩增加到了3000多亩。
雍正帝本人对于政务十分勤奋,长居于圆明园后便在园内设立了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等,将其打造成一座“离宫”。
但即便是雍正帝手中如此之大的规模,依然还未到达圆明园的全盛时期。
到了乾隆朝,其做皇太子时便居住于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中,在桃花坞里学习读书。

学习之余便会泛舟于福海之上,可以说,圆明园承载着乾隆对于幼年快乐时光的记忆。
后来登基后,喜爱附庸风雅、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但江南毕竟不是久待之地。
于是乎,回到京城的他便想在北京也复刻一个江南园林,圆明园便成了最佳选择。
他举全国之资按照江南园林风光改造圆明园,并增建长春园和绮春园两园,打造了其中著名的四十景。

还命令当时清朝里做官的意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国人蒋友仁,为他打造了一座西洋楼景区,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便是坐落在其中。
这时的圆明园伴随着清朝国力的鼎盛,也进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后的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因为国力衰弱,也并未进行大规模修缮。
02万园之园付之一炬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这是大文豪雨果写给当时英法联军中巴特勒上尉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批判,对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憎恨。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往往来得困难,走得容易。
当国家弱小时,拥有如此美好的园林也难以守住。
198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了北京,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带着光绪帝等一众皇亲贵戚西逃,偌大的北京城无人值守,让外敌轻而易举便攻破。

当法军司令孟拓邦进入圆明园宫门时,眼前的一切让这些自诩先进文明的“野蛮人”也惊呆了,他在信中写道:
“无以计数的壮丽豪华别墅一座连着一座,绵延得有16英里,这里花园湖泊星罗棋布,宏大的宫殿中收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在欧洲,没有任何庄园能与它相提并论。”
另一位英军的牧师也感慨道:“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天宫,恐怕神就住在这里,我从未见过如此接近于仙境的地方。”

圆明园富丽辉煌的景象让这些人惊讶万分,但强盗终归是强盗,艺术家看到美物会欣赏,摄影家看到美景会拍照,而强盗,只会劫掠。
法军到达北京当晚便开始了行动,法军司令孟拓邦告诉属下“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待回法国敬献给皇帝陛下,再藏于法国博物院。
而后英军司令格兰特也立即派军官开始收集宝贵文物,丝毫不落下风。
一场史无前例的抢劫行动开始了,士兵们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打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
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戴上凤冠,口袋里装满了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玛瑙和水晶。

甚至为了抢夺财宝,英法联军之间还互相打架。
这几天,北京城的大街上一队又一队的马车拉着财宝,朝着英法联军来时的轮船上走去。
更为可恨的是英国人额尔金,以清政府虐杀英国侨民为由,在10月18日直接下令一把大火烧掉圆明园。
这场大火,直接将圆明园文渊阁中藏有的一万零五百卷珍贵史料著作全部焚毁,卷着松香的浓烟一连数日弥漫于北京城的上空。

就这样,英法联军不仅拍拍屁股走了,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䜣还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领土,赔款白银。
而后狼狈归来的慈禧曾想过修复圆明园,但此时的大清朝早已有心无力,难以为继。

之后的一百年间,圆明园的遗物又遭到了八国联军、土匪官僚、北洋军阀、流氓地痞各类人物的巧取豪夺。
后来北平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直接将圆明园的石料砖材拆掉修路,至此,圆明园彻底沦为一片废墟。

03后记
几张异国他乡的圆明园照片再度勾起了这段往事,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曾经恢宏博大的皇家园林盛景。
拍出天价,也并不稀奇。
关于圆明园是否重建,不少人有过讨论,但最终并未选择重修。
我想,将这片废址留下来更好一些,警醒着世人不要忘记悲痛的教训,发奋自强,才能让悲剧不再重现。
参考信源:
- 外交官被残杀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报复咸丰——凤凰网资讯

2、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封信:历史审判时会记得有一个强盗叫“法兰西”——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