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禁用红色做招牌,连医院红十字都换成绿十字,商户还要自掏腰包?
百科密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张老板在燕郊开了家餐馆,原本的红底招牌用了好多年,中国嘛,红色本来就代表着喜庆热情,也跟他店里装修风格挺搭。

可这次城管一句话就让他换掉,无奈之下的张老板只能自己请工人换新招牌,花了好几千块钱,可完全没人告诉张老板为啥非要换颜色,也没任何补偿措施。

换完后生意也没啥大变化,不仅张老板,街上好多商户都有类似困扰,蜜雪冰城那么大的品牌也对抗不了地方行政的威严,只能悄悄的变成绿漆牌子。

城管一通知,所有门店都统一换,红的不让用,只能弄成黑灰或绿色,这事儿商户们是真的没得选,官大一级压死人,再怎么说城管也是执法部门,自己一做小生意的老百姓,又怎么可能对抗城管呢?

可费用全摊在商家自己头上,除了商户犯难之外,就连医院的红十字标志都跟着换成了绿色,这到底是图啥呢?每次有商户想讨个正式说法,得到的回复都是稍安勿躁,文件已经在路上,公众号会推送云云。一等就是好几天,什么文件、细则、依据到现在依然没有看到。

不让用红底了,但具体该用哪些颜色城管也只是口头上说,浅咖色、浅灰色,只要别太扎眼就行,这种模糊性政策让很多人心理就更没底了,难不成今天换个不如意的颜色,明天政策一变还得重新弄吗?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随着事件的发酵,两个问题终于浮出了水面,这事真的有必要连红十字都改吗?如果没有正式文件,现在就急急忙忙改起来真的符合规定吗?

城市规划有要求,文件还在路上

面对商户的困惑和不满,三河市城管部门这两天也没闲着,忙着在各个场合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按他们的说法,一切都是为了城市规划,三河市政府正在推行新的城市形象改造计划,目的是让市容市貌更和谐更现代。

基于这一目标,红蓝黑三色的招牌因为太过醒目或与周边环境不协调要统一整改。

有关部门也一定会有文件下发,城管工作人员向媒体保证文件正在路上,当然在他们看来,这次整治行动的出发点没有问题,是严格依照市政府的要求来的。

话虽这么说,但商户们的焦虑并没因此消失,对不少人来说城市规划这四个字有点空泛,红蓝黑这是三种颜色好像也没招谁惹谁,况且这些颜色不本来就是大家平常最喜欢的吗?

至于商户们关心的是否有补偿或优惠政策,城管方面也避而不谈,口气依旧是一句冷冰冰的按市政府要求来办,具体是按什么标准补,谁来承担更换费用,文件一日不出,谁也没答案。

现在的猜测已经越来越多,有人担心费用拖得越久,商户心里的压力就会越大,因为没有清晰的法规细则发布,最后改错或多次改动商户店面颜色的风险也得商家自己吞下。

不仅街边的商户有点郁闷,这事让不少社会专家感到费解,一长期研究城市治理的专家表示,更换城市招牌本身属于社会资源调整的一种,整改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果合理完全可以理解,但其执行过程应当更加严谨。

要求全市范围内的商户统一更换招牌色彩,牵涉面广、费用高,最合适的办法至少要给商户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并且同步出台文件与补偿方案,让商家们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调整,减少经营压力和经济损失。

这类大规模市容整改项目不是不能有,但政府应在政策发布后及时推出细则,即便出发点是对市容升级,也得体谅普通商户的困难,整体上一刀切是万万行不通的。

但理论和现实终归还是有不少差别,现在街上的招牌已经陆陆续续换成了规定的颜色,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城管部门才透露出此次是执行城市美学规划,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地规则才能尽快显示出成效。

所以文件还没落地,政策已经就开始执行了,这般追求城市颜值的背后,严禁红蓝黑这样的标准到底合理吗?城市美化与商家权益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平衡呢?

禁红令下,城市颜值与商户权益如何两全?

城市治理一直是个大难题,毕竟各方的出发点不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门大学问,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既要颜值也要温度的说法。

当代中国各个城市间的竞争力加剧,大家都想把自己家门口弄得漂漂亮亮的,三河又位于京畿之地,算是首都的门户,适度的市容整治的确能让整体环境上一个台阶。

但落到具体操作上必须要考虑多方利益的平衡,燕郊的招牌变色风波恰恰就是个考验市容整治和商户权益如何并存的典型案例。

支持政府决策的人认为,城市美化本来就是大势所趋,要迎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在这一派的观点中,色彩选用是要讲科学的。城管部门所强调的和谐美观理念也不是全无道理,在旅游区、商业街或些特定城市片区,彩色招牌过于花哨确实会破坏城市整体观感。

红色这样的亮色调有时会让人感觉有点闹腾,某位网友表示每次路过密密麻麻的红色招牌时,眼睛都要被闪花了,整洁度下降太多。

某些专家也发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颜色选择也可能涉及安全因素,闹市区的红色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紧急指示标志,选些灰色、浅咖色低调不刺眼的颜色能让视觉更加舒适,这是科学。

但持反对意见的人却更多,一家多年做品牌连锁的餐饮店老板就认为,色彩管理没错,但也得看看这是啥产业。餐饮、娱乐服务业这写行业的颜色本身就自带品牌效应,红色在我国代表热情喜庆,本身就可以吸引顾客注意力。不让用红色就相当于把品牌吉祥气给剥夺了,不少老顾客突然失去了对标,反而找不着门了。

其实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各方有各方的观点实属正常,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让大家都能接受新政策的实施才是关键所在。

这么多年来,我们也经历过多次政策变革,但总结下来就会发现,一刀切的政策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一座有活力有人情味的城市既要美观,也不能忽视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其实之前我国有些城市也有过广告牌整改失败案例,街道是整齐划一了,可商业气氛却跟着冷淡下来,行人走过都觉得死气沉沉,莫得灵魂。

单一色的商业街一定美吗?这还真的不一定,让人视觉统一很容易,但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能激活街道商户活力的规划才是真实力。

而且这种事也不应该只有城管说了算,必须真正关心大众心理诉求,商户是一座城市烟火气的体现,把红十字都弄成绿色了,民众心中又怎么可能不疑惑呢?

在我看来,城市规划是要讲究温度与尺度平衡的,规矩的确该有,执行更不可缺,但光凭一纸行政美学大棒下来,市场难免有挫折反应。

国内有很多城市也是有成功案例的,如果在出台文件之前设置一个商户色彩征询讨论期,扩大市民的知情权,或许问题解决的阻力会小得多。

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就是这么做的,城市管理没错,但是美化城市不该背离大众生活本质,优化政策落地不仅减少商家损失,政府的执行也能减少键盘侠的声音,这才是双赢的选择。

鱼眼·探问丨河北三河招牌变色风波:政策反复背后折射的法治短板

羊城派2025-04-11

蜜雪冰城招牌变“绿”了?记者探访河北三河→

光明网2025-04-12

三河市燕郊商户被要求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商户称确已接到通知,多方回应

海报新闻2025-04-08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