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巨浪-3曝光后,真正短板浮出水面,海基核力量卡在这一环上了
微观纪录片

一直以来,中国的海基核力量整体处于劣势。对比美国、俄罗斯,甚至英法,中国在这方面都差了一截。

为了补上这个短板,中国在过去这些年持续加大投入,无论是海基洲际导弹还是战略核潜艇,都取得了不少突破,尤其是在巨浪系列导弹和新型核潜艇方面,进展很有看头。

先看导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研制出了第一款海基弹道导弹——巨浪-1。这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大约只有2000公里,说白了,在今天只能算是中程导弹。但意义不在于射程,而在于它让中国第一次具备了从核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虽然威慑力有限,但起码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提升射程和实战能力,中国在巨浪-1之后,继续研发更先进的型号。最终在2015年前后,巨浪-2型导弹正式服役。这一型号的射程大约在8000公里左右,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海基核力量具备了实战能力。

但即便如此,跟美俄的同类导弹比起来,差距依然存在。美国的三叉戟Ⅱ(D5)导弹,最大射程能达到1.2万公里,基本上可以从家门口打到地球另一端。俄罗斯的布拉瓦导弹,射程也在9000公里以上。

换句话说,中国的巨浪-2在全球打击范围上还不够理想。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又着手开发新一代导弹,也就是被称为“巨浪-3”的型号。

关于巨浪-3的猜测,其实早在2018到2019年之间就出现了。那时候有国外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某地疑似进行了导弹试射,从当时的弹道和发射环境看,有不少人推测那可能就是巨浪-3导弹的首次亮相。

目前外界普遍估计,巨浪-3的射程在1.1万到1.2万公里之间。这个数据如果属实,那就意味着中国的海基弹道导弹水平已经和世界最强梯队站在了一起。

这个差距一旦补上,意义是非常大的。以往094型战略核潜艇携带的巨浪-2导弹,从南海发射的话,最多只能打到美国一半的国土。而巨浪-3如果能打到1.2万公里,那基本从南海就能覆盖美国全境,真正具备了全面海基核威慑能力。

当然,有导弹还不够,还得看载具——也就是战略核潜艇。

中国的第一代战略核潜艇是092型,它的问题比巨浪-1更明显。

首先,设计初期中国几乎没有造核潜艇的经验,很多东西是边摸索边改进,导致这型潜艇整体性能不够成熟。其次,这艘潜艇其实是基于091型攻击核潜艇改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从攻击型核潜艇直接加装了发射装置和弹道导弹模块。结构上虽然能用,但完全不是为战略打击任务量身定制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092型核潜艇搭配巨浪-1导弹,只能算是“具备发射能力”,但实战效能有限。

为了真正实现海基战略打击能力,中国随后研制了094型战略核潜艇。相比092,094的性能提升非常明显。无论是排水量、导弹舱数量、静音性能,还是远洋航行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能搭载巨浪-2导弹以后,094型的威慑能力大大加强。

接下来很可能会出现的是096型核潜艇。据推测,这型潜艇的排水量更大、静音能力更强,各项系统也更为先进。一旦服役,中国的战略核潜艇战力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逐步追上美俄水平。

不过,中国的海基核力量除了导弹和潜艇这两块“硬件”,还有个更难解决的“地理问题”。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有效发展海基核力量,最理想的情况是拥有一片水深足够的内海,能够藏得住潜艇、躲得开侦察。如果没有内海,那至少也得靠近大陆坡,海水深、活动空间大,便于潜艇进出和隐藏。

问题是,中国这两种条件都不具备。

唯一能称得上“内海”的是渤海湾,但平均水深只有18米,别说潜艇了,连大型军舰都不好藏。至于东海、黄海等海域,不仅水深不够,而且被一堆岛屿包围,这些岛屿构成了所谓的“第一岛链”。

美国就是利用这些岛链设置了大量监听、反潜和侦察设备。比如从琉球群岛、台岛、再到菲律宾,想要从中国近海潜入太平洋,都得经过这些密集布防的区域。

也就是说,中国的核潜艇想悄悄走出岛链,基本不太可能不被侦察到。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南海成了目前唯一相对可用的战略潜艇活动区域。南海的深度够,范围也大,还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遮掩。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完全理想的潜伏环境,因为美国的侦察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强。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到一个能让潜艇“进得去、藏得住、打得出”的海域。

从地理上看,台岛东岸具备这个潜力。那一带的大陆坡离海岸很近,水深动辄几千米。而且从台岛东部出海后,就不再有像琉球、菲律宾那样的岛链封锁,进入西太平洋的深水区就方便很多。

如果中国的核潜艇能够部署到台岛东部,理论上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入太平洋深海,甚至有机会靠近美国海岸线,这对战略威慑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也正因为如此,台岛的地缘价值并不只是政治和民意层面的问题,在军事上尤其是在海基核战略层面,它的地理意义非常关键。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海基核力量正处在一个由弱转强的阶段。导弹从巨浪-1到巨浪-3,已经从“能发”变成了“能打远”;潜艇从092型到未来的096型,性能正在不断向成熟靠近;而部署环境的问题,也正在被地理认知和战略转型所逐步破解。

这场持久战的目标很明确:在海洋方向上,建立起真正可靠的第二次核反击能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未来的全球战略博弈中,拥有足够的底牌和空间。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