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按摩按出的淤青,是气血堵了?医生说出实情,别再盲目乱按
老王健康Talk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看我这后背,按完一圈全是紫的,是不是说明我气血不通啊?

说这话的是一个做外勤工作的女会计,年纪不大,但常年坐车、伏案,一到周末就去小区楼下按摩理疗,花不了多少钱,每次回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她觉得那是“把毒逼出来了”。

这样的想法其实挺普遍。

很多人以为按摩按出瘀青,是体内有寒、有湿、有瘀。

还有人说那是“堵的地方通了”,这观念听着挺玄,但不少人信。

网上更是有各种视频和说法,说什么“哪疼按哪”“按出来的颜色越深说明问题越大”。

但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该放回到医学角度来讲。

皮下瘀青,从医学定义讲,是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后渗到皮下组织形成的淤血。

按摩本身是一种物理刺激,当手法过重、部位脆弱、个体凝血功能差时,就容易形成瘀青。

这跟体内气血是否通畅没有直接关系。

它只是一个纯粹的机械性伤害反应。

颜色的深浅、范围的大小,决定因素不是“气血堵不堵”,而是力量多大、按的时间多长、毛细血管的脆弱程度多高。

有一项针对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指出,在使用相同力度进行背部推拿时,年龄在50岁以上的女性出现瘀青的概率是30岁以下人群的2.8倍,主要跟血管壁弹性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有关。

这些人就算没有任何气血问题,只要稍微按重一点,也照样一片青紫。

那很多人会问,按摩不是促进循环、改善代谢的吗?那是不是偶尔出点瘀也没啥事?

问题不在瘀青,而在这个“过程”是不是真的适合所有人。

不少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血管本身状态已经不好,再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接受强刺激,风险比普通人大得多。

有病例记录显示,有高血脂背景的人接受深层按摩后出现血栓游走,造成短暂脑缺血;

也有老年人按完颈部第二天突发晕厥,被诊断为颈动脉窦受刺激导致心率骤降。

还有人会专门点名“痛点”要求师傅多按几下,说痛才说明按对地方了。

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误区。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防御信号,并不代表那个位置一定是“病灶”。

有些部位本身就是神经分布密集区,比如肩井、夹脊、承山,这些地方本来就更敏感。

多按几次,不是疏通,而是造成神经敏感性升高。

长期下来,会让局部进入“慢性高应激”状态,也就是医学上说的“中枢敏化”。

表现为一点点触碰就疼,疼的范围越来越大,用药也越来越难缓解。

很多人是“按上瘾”的。

每次按完觉得轻松,其实是因为刺激后内啡肽释放,带来短暂的镇痛感和放松感。

但这种感觉并不等于身体真的被调理好了。

研究发现,频繁接受非医学规范推拿的人群,慢性肌肉筋膜痛的发病率反而更高。

肌肉不是靠揉解决问题的,结构失衡、长期劳损、代谢障碍才是真正的根源。

按出瘀青这个事,其实也和个体的血液状态关系不小。

像长期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人,凝血功能下降,轻微外力就可能出血。

再比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皮肤看起来没事,实则脆得很,一碰就紫。

更不用说一些人本身就有未确诊的血管瘤、皮肤下静脉曲张,这些人被重压一下就可能出大问题。

还有一点被严重低估,就是按摩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按出来的瘀青区域,血管已经破了,虽然没破皮,但那块局部的免疫屏障是下降的。

如果操作环境不卫生,手法不规范,细菌就可能通过微损伤进入,引起皮下组织炎。

轻则红肿疼痛,重则形成脓肿、甚至诱发蜂窝织炎。

病例并不少见,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跟按摩有关,以为是“着凉”或“长了个疖子”。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按摩不是保健的万能钥匙,也不是所有疼都能按,所有青都能忍。

它有边界,有适应症,有禁忌。

很多按摩师是非医学出身,对解剖结构、病理机制没系统训练,只靠经验和口碑来操作。

这种“盲摸”式干预,用在状态良好、没有基础病的人群上,可能没什么问题。

但用在病灶不明、身体复杂的人身上,就极容易出偏差。

有一点也得说清楚,那就是身体并不是越“通”越好。

很多人追求通经络、排湿气,但问题是人体的调节机制并不是靠“通”来维持,而是靠“稳”。

血压太高是问题,太低一样是病。

血流速度快不等于好,过快反而可能增加心脏负荷,造成血管磨损。

排湿并不等于多出汗,有些人体质本就偏寒,过度出汗会破坏体温调节,反而容易感冒和疲劳。

那现在有个新问题出现了:有些人按完不只是瘀青,而是压痛持续不退,甚至还出现了局部硬结。

这种情况说明浅层组织已经出现了轻微纤维化反应。

这不是好的恢复过程,而是组织反复损伤后留下的疤痕样结构。

它不会自动消失,只会越来越僵,最终影响肌肉弹性和神经滑动能力,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下降。

所以,按摩不是越狠越好,出了青不是说明效果好,也不是说明气血被打通了。

那种“紫了才有效”的观念,本身就没逻辑支持。

很多古代流传的按摩术,本来也只是适用于战后修复、特定伤筋场景,不是日常保健用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刘坤明,林林雁,袁海妮,等.穴位按摩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