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5日以来,美军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展开了持续性的大规模空中打击行动。面对美军的军事压力,胡塞武装展现出显著的抵抗意志,并对部署于红海的美军航母打击群进行了强力反击,双方在该地区的军事对抗烈度显著升级。
黎巴嫩《消息报》援引也门首都萨那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已通过外交途径向胡塞武装发出提议。该提议的核心内容是:如果胡塞武装停止针对部署于红海地区的美军舰队的袭击,美方将停止对也门境内胡塞武装控制区域的空袭行动。然而,据报道,胡塞武装已经明确拒绝了这一提议。此举表明双方在红海地区的对峙态势或将持续,也为该地区的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地区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公开宣称的目标是声援巴勒斯坦人民。 胡塞武装明确表示,除非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入侵行动,否则他们将持续对红海航运发起袭击。 除此之外,胡塞武装可能还将此行动视为提升自身地区影响力的机会,特别是通过打击与美国及以色列相关的目标来强化其反美以立场。
也门胡塞武装接受伊朗支持已是公开的事实。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强硬立场,使得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尽管伊朗避免与美以直接军事对抗,但其可能通过代理人战争,例如支持胡塞武装,来间接施压。 伊朗通过向胡塞武装提供大量军事援助,提升其作战能力,旨在维持美国和以色列在该区域的高度戒备状态,从而达到自身战略目标。 这无疑是伊朗精心策划的地区影响力扩张策略。
伊朗对胡塞武装提供支持,是该组织敢于攻击美国海军航母以及对以色列本土发动导弹袭击的重要幕后因素。更有情报显示,除伊朗外,另有其他势力暗中协助胡塞武装。在伊朗的牵线搭桥下,胡塞武装与俄罗斯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伊朗和俄罗斯的间接支持下,也门胡塞武装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威慑效应似有所增强。长期以来,胡塞武装以其不对称作战优势,采取低成本、高风险的策略,对国际航运构成实质性威胁。尽管此前英美等国曾协同以色列,对胡塞武装控制区域实施了数轮高强度空袭,旨在削弱其军事能力,但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胡塞武装的作战态势和战略决心。 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战略,使得胡塞武装得以在力量悬殊的对抗中维持行动能力和韧性。 这种现象反映出传统军事打击在应对非国家行为体时所面临的局限性。

胡塞武装的导弹阵地建设呈现出简易化和高机动性特征。即使遭受美军空袭打击,其导弹发射单元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重新部署,恢复作战能力。此外,依托地下掩体和山体洞穴构筑的导弹储存和发射基地,则具备极强的抗打击能力。常规的美军精确制导炸弹难以对其构成有效威胁,无法彻底摧毁这些加固目标。
胡塞武装的反击行动使其声望大幅提升,在中东地区小型武装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号召力,吸引了部分武装人员加入。尽管面临美军空袭,胡塞武装不仅未遭受决定性打击,反而展现出持续的恢复和扩张能力,具备了较强的韧性。
美国可能低估了胡塞武装的决心,这或许是其提出有条件停止对胡塞武装军事行动的原因。美国希望通过胡塞武装做出某些妥协,以缓和紧张局势。然而,胡塞武装似乎选择了一条对抗美国的强硬路线,未表现出任何让步的意愿。
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4月9日报道,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宣称再次成功击落一架美国制造的MQ-9“死神”无人机。声明强调,在过去十天内,该组织已击落三架同型号美军无人机。自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声称累计摧毁了高达十八架美军MQ-9型无人机。此事件凸显了也门战场日益复杂化的空中对抗态势,以及胡塞武装利用各种手段对美国在中东地区军事存在构成的潜在威胁。
针对胡塞武装的报复性反击,美国加大打击力度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胡塞武装可能采取更具威胁性的反击措施,例如使用导弹或无人机攻击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若果真如此,美国在红海地区的护航行动将严重受挫,军事颜面大失。受胡塞武装攻击威胁的影响,“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被迫撤离也门海岸线,这无疑降低了美军对胡塞武装目标的打击效率,进一步削弱了威慑效果。

美国海军在红海的行动正面临严峻的战略可持续性挑战。长期在此区域执行护航任务,并对胡塞武装目标实施空袭,对美国海军的资源构成显著压力。考虑到维护如此高强度的军事存在所需的巨大开支,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红海局势面临的政治和军事风险,观察家普遍认为,美国海军的部署难以无限期维持。若最终因战略或后勤等因素被迫撤退,或将引发对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全球安全承诺有效性的质疑,并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