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一般老人上年纪之后,都会选择自己独自生活,从不麻烦子女,与中国的社会现状截然不同。
那么,你知道他们的晚年究竟是依靠什么生活的吗?

美国老人现状
文化观念的不同,也造就了养老体系的不同,在中国,子女赡养老人在法律法规中是有明确规定的。
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分别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如果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那么将会面对法律的强制执行。
可是,子女不赡养老人在美国却是合法的,一般情况下,年纪大的老人大多数都会选择去养老院生活,从来不会去麻烦自己的子女。

在美国,子女和老人就像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将子女抚养至成年,之后的生活将会让子女自己承担,包括上学的一切开销。
然后,父母便可以去过自己的二人世界,双方互不打扰,等到父母老了之后,他们都会提前给自己联系好养老院。
而在中国,“养老院”就是孤独的代名词,是没有子女老人的最后退路,要是子女健全,老人还被送进养老院,就会被认为这是“不孝”的行为。

另外,美国老人在晚年的时候,依旧可以选择工作,一方面是给自己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娱乐生活,自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可以让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会非常羡慕,但一件事情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
高额的学费贷
如果你刚刚成年,你的父母就告诉你:“之后的生活就要靠你自己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自己终于自由了?

自由是肯定的,可现实终归是要面对的,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又该如何靠自己解决呢?
在中国,父母一般会将自己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直到孩子可以独自工作后,父母才会放心,这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爱。
可美国人却认为,将子女抚养到成年就已经仁至义尽了,没有必要因为子女耽误自己的生活节奏。

所以美国的大学生们为了能继续深造学业,一般会选择两种方式,一个是在校期间勤工俭学,另外一个就是“教育贷款”。
教育贷款是美国除了房贷以外第二大贷款领域,每年有超过1300万的学生使用,这还仅仅只是贷款,如果再加上私人贷款,这个数字只会更多。

而且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平均每年大概是在3万美元左右,再加上学杂费和生活费,一个学生每年至少需要5万美元的开销,是中国的几十倍不止。
当然,美国的学费一开始并没有这么离谱,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完善之后,贷款体系也进入了春天,到2001年,贷款总额达到了390亿美元。
可是没过几年,金融危机爆发了,原本拨给大学的学费突然之间骤减,为了能自保,很多大学都选择了提高学费,自然而然,教育贷款的数额也变得越来越大。

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还清,就拿奥巴马来说,他上学时用的也是教育贷款,后来用了20多年才终于还清。
而且,这种贷款的利息也是很高的,当利滚利到达一定程度后,很多学生根本无力支付,他们就会选择摆烂,一直拖欠贷款。

但这种并不是长久之计,在美国个人是可以选择申请破产的,这样就能免除自身的债务,可这个方法在教育贷款面前是行不通的,不论用什么样的办法,教育贷款会伴随终生,直到死亡或还清为止。
所以,美国的年轻人一毕业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巨额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别说赡养老人和生儿育女了,就连养活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国老人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养老方式。
其实,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年轻人无力负担孩子教育,所以在孩子成年后便让他们独立生活,周而复始,让一代代年轻人深陷“教育贷款”的牢笼,说是一个“杀猪盘”都不为过。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美国“放养式”养老方式的形成,其背后还有一个重大因素。

美国的养老保障
美国老人之所以有底气选择独自生活,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养老体系的健全。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所以老龄化的时间要早上很多,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这个国家就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养老计划,比如社会安全福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等,切实为大龄老人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让他们在晚年时也能幸福地生活。
乍一听,大家应该觉得美国的养老福利真好,可是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美国的养老保障之所以能够维持,大部分原因是国家强制养老保险,所有劳动者会被强制缴纳收入的6.2%,由国家统一收取和发放养老金。

而且,美国的税收也高得离谱,这还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不吃一点亏。
另外,美国主流的养老机构都属于私营企业,主要是以赚钱为目的,税收自然也高。
试想一下,一个老人上半辈子为国家税收做贡献,下半辈子好不容易拿国家一点钱,可还在为国家税收做贡献,这样一想,好像也没有让人那么羡慕了。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特殊的养老方式,除了有文化的差异,更重要是国情的不同,尽管美国的养老方式比较自由,但自由背后的代价也是极大的,并不值得吹捧。
【1】美国养老金体系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制度设计至关重要,长期“活水”将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新浪财经
【2】曾刚:美国、日本养老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借鉴,银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