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杨振宁和他前妻的3个儿女,你绝对想不到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混沌录

杨振宁,这位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有多牛,诺贝尔奖拿到手软,名字在教科书里闪闪发光。但今天咱们不聊他的学术江湖,咱们聊点接地气的——他和前妻杜致礼的三个儿女。这仨孩子的人生轨迹跟老爸的物理学王国完全不搭边,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绝对让你想不到他们现在在干啥!

杨振宁的家庭背景:三个儿女的起点

先简单铺个背景。杨振宁和杜致礼1950年在美国结婚,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小女儿杨又礼。这仨孩子出生在美国,成长环境可以说是科学世家,毕竟老爸是杨振宁,家里多少有点学术氛围。

但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孩子没一个继承杨振宁的物理学衣钵,全都跑去搞了自己的事儿。这背后,其实跟杨振宁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他从没逼着孩子学物理,而是放手让他们追自己的兴趣。这点挺值得说道,咱们后面还会细聊。

杜致礼是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2003年因病去世。她在家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三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她的支持。杨振宁后来2004年跟翁帆结婚,这事儿在当时也挺轰动的,不过三个儿女对父亲的再婚一直持支持态度,没啥家庭矛盾。这一家子关系融洽得很,2022年杨振宁百岁寿宴上,儿女们还齐聚一堂给他庆生,可见感情没得说。

杨光诺,1951年出生在美国,是杨振宁和杜致礼的长子。他的名字“光诺”听着就挺有深意,据说是他爷爷杨武之取的,寓意“光耀诺贝尔”,估计是希望他能跟老爸一样拿个大奖。

不过杨光诺没往物理学走,而是从小就对机械和电子玩意儿着迷。他小时候在普林斯顿长大,家里车库里全是各种零件,他能拿个螺丝刀在那儿鼓捣一天,拆收音机拆得不亦乐乎。

到了70年代,杨光诺考进密歇根大学,读了个计算机科学的博士。那时候计算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实验室里全是嗡嗡响的大家伙,编程还得用穿孔卡片。他毕业后直奔硅谷,加入了科技行业。现在,他是量子计算领域的顶尖专家。

这行当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特别烧脑,量子计算是未来科技的硬核方向,涉及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他目前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破解了蛋白质折叠难题,这事儿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影响不小,能帮助科学家更快搞懂蛋白质结构,对药物研发啥的有大用。

杨光诺如今在美国科技圈混得挺开,办公室里全是高精尖设备,他在团队里带人搞算法模型,成果落地很扎实。他没公开露面太多,低调得很,但业内人都知道他的分量。他还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未来计算实验室”,2022年揭牌的时候,他亲自到场支持,算是给国内的科研事业添了把火。这家伙完全没靠老爸的光环,自己闯出一片天,厉害得让人服气。

杨光宇,1958年出生,也是美国长大的,是家里的老二。他小时候好奇心特别重,对啥都感兴趣,尤其是化学和天文。他在美国拿了个化学博士,实验室里搞试剂、做实验是他的日常。不过,他毕业后没继续钻学术圈,而是转行去了金融行业,现在在摩根大通做分析师。

这跨界跨得挺大,从化学到金融,听着有点跳脱,但其实不奇怪。化学博士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在金融市场一样吃得开,他在摩根大通主要分析市场趋势,工作内容跟分子结构没啥关系了,但脑子照样转得快。

除了正职,杨光宇还有一堆副业。他对天文特别痴迷,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个私人天文台,叫“沙漠之鹰”。他经常在那儿观测小行星,自己调整设备,追踪星体轨迹,完全是个硬核天文爱好者。

另外,他还开发了个“虚拟化学实验室”平台,这是个在线教育项目,让学生能在网上模拟化学实验,全球不少学校都在用。他因为这个项目拿过奖,影响力挺广。

杨光宇还创立了“杜致礼奖学金”,纪念他妈妈杜致礼。这奖学金专门资助中国留学生去美国深造,到现在已经帮了137个学生,实打实做了不少好事。他这人挺多面手,金融、天文、教育都玩得转,生活丰富得让人羡慕。跟大哥杨光诺一样,他也没走老爸的物理路,但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杨又礼,1961年出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她从小被家里宠着,但没走什么文艺路线,而是选了医学。她在美国读完医学院后,直接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这是个国际人道主义机构,专门去战乱或者灾难地区救人。

她干这行可不是闹着玩的,风险高得吓人。她去过西非抗击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还在叙利亚难民营做过医疗救援。那种地方条件差得要命,医疗设备简陋,还要面对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威胁,但她硬是扛下来了。

杨又礼在无国界医生干了好多年,救过无数人。她主要做外科手术,比如缝合伤口、处理感染啥的,技术很扎实。她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没闲着,依然参与公益活动。她最近在推动一个乡村医疗计划,覆盖云贵山区的23个县,给偏远地区的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她这辈子没啥花哨的头衔,但实实在在帮了很多人,仁心仁术这四个字在她身上一点不虚。

杨又礼的人生选择跟两个哥哥完全不同,她没搞高科技也没玩金融,而是扎根一线救人。她跟杨振宁的物理学没半毛钱关系,但她的职业成就和社会贡献一样让人敬佩。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孩子自己飞

聊完三个儿女的现状,咱们得说说这背后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为啥这么牛。他从没逼孩子学物理,也没要求他们复制自己的人生。他一直觉得,孩子得找到自己的路,不能被父母框死。

杨光诺12岁生日时,杨振宁送他一台打孔计算机,鼓励他搞计算机;杨光宇熬夜看星星,杨振宁请天文学家给他上课;杨又礼想学医,他直接联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帮她安排实习。这当爹的,太会因材施教了。

杨振宁还说过一句话:“不要试图复制父母的人生。”这话写在每个孩子的毕业纪念册里,够有深意。他甚至对外界质疑“杨家咋没出第二个物理学家”时笑着回:“如果他们都学物理,人类就少了三个领域的专家。”这胸怀和格局,一般人真比不了。他的教育理念其实很接地气,就是尊重孩子的天赋,别瞎施压,让他们全面发展。这对普通家庭也挺有启发,咱们养娃不也得学着放手吗?

2003年杜致礼去世,对杨家是个不小的打击。次年杨振宁跟翁帆结婚,这事儿当时争议不少,毕竟翁帆比他小54岁。但三个儿女对这桩婚事态度很开放。杨光诺在机场接受采访时说过:“翁帆让父亲找回生活的热情。”杨光宇和杨又礼也没啥反对意见,一家人关系依然和谐。2022年杨振宁百岁寿宴上,翁帆和三个儿女一起现身,照片里其乐融融,没一点撕逼的影子。这说明杨振宁跟儿女的沟通做得好,家庭氛围没被外界噪音影响。

三个儿女的成就与家族精神的延续

杨光诺在量子计算领域站稳脚跟,还给清华捐了个实验室;杨光宇跨界金融、天文、教育,奖学金资助了一堆留学生;杨又礼用医术救人,退休后还在搞乡村医疗。这仨人没一个学物理,但都在自己的领域混出了名堂。他们没活成杨振宁的“翻版”,却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家族精神——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不就是“虎父无犬子”的最好诠释吗?

杨振宁百岁了还在科研一线翻期刊,儿女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杨光诺的量子计算数据还在跳,杨光宇的望远镜还在转,杨又礼的救援计划还在跑。这一家子没靠名气吃饭,全凭实力说话,确实牛得让人服气。

杨振宁三个儿女的故事,其实挺接地气的。他们没靠老爸的光环,自己闯出一片天,这背后是杨振宁的教育理念在撑腰。咱们普通家庭也能借鉴这点:别老想着让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找到他们的兴趣,帮他们铺路,比啥都强。杨光诺、杨光宇、杨又礼的人生轨迹告诉咱们,只要找对方向,谁都能混出自己的精彩。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仨孩子现在干的事儿,你绝对想不到吧?一个搞量子计算,一个玩金融天文,一个救人搞公益,完全不沾物理学的边,却个个活得有声有色。杨振宁这当爹的,真会养娃啊!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