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太上皇”称号的由来:刘邦的创意与历史影响
邓海春

#历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原是沛县一名平凡的农夫,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他从未想过,那个不务正业的儿子刘邦,竟能从普通人跃升为开国皇帝。刘太公虽未历经战火,却因儿子的荣耀成为皇帝之父。然而,刘邦登基后,一个棘手的礼仪难题浮现:身为父亲,他应受儿子跪拜;可刘邦贵为天子,君臣之礼又不可逾越。历史上,开国皇帝的父亲多已去世或本为君王,此等窘境极为罕见。刘邦最终巧施妙计,化解困境,其方案更成为后世王朝效仿的典范,令人不禁好奇其究竟如何为之。

“混混”儿子刘邦的“前科”

刘太公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刘伯老实厚道,老二刘仲种地一把好手,老四刘交爱读书,只有老三刘季,天天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混日子,活像个街头小霸王。刘太公没少拿他跟老二比:“你瞧瞧你二哥,多能干,你咋就学不会呢?”刘邦呢,脸皮比城墙还厚,压根不往心里去。大哥刘伯活着时,他常去大哥家蹭饭;大哥去世后,他照旧厚着脸皮去寡嫂那儿白吃白喝。有回寡嫂烦了,端着锅故意刮得叮当响,装作饭吃完了。刘邦的朋友以为来晚了,都走了,他偷偷一看,嘿,锅里饭还没熟呢!这事儿他记了一辈子,等当了皇帝封赏兄弟时,偏不给大侄子好脸色。后来刘太公劝了劝,他才甩手封了个“羹颉侯”——“羹颉”就是刮锅响的意思,这小心眼,真是绝了!

造反路上,老爹的“惊魂记”

刘邦年轻时虽然不务正业,但交朋友的本事一流。萧何、曹参、夏侯婴这些后来帮他打天下的猛人,都是那时候认识的。萧何还给他弄了个泗水亭长的差事,官不大,油水不少。有回押送犯人去骊山,半路跑了几个,按秦朝律法,跑一个就得砍头。刘邦一咬牙,借着酒劲把犯人都放了,干脆拉队伍造反去了。刘太公听说这消息,差点没吓晕过去:这小子,从混混跳级成反贼,这回闯大祸了!

更夸张的是,刘邦为了给自己造势,满嘴跑火车,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是母亲刘媪跟蛟龙生的,妥妥的“龙种”。刘太公心里估计翻了个白眼:这臭小子,为了前程连老爹都敢“绿”,我这帽子戴得憋屈啊!后来楚汉相争打得火热,项羽抓了刘太公当人质,把他绑在高台上,喊话刘邦:“再不投降,就煮了你爹!”刘邦笑眯眯地回:“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你爹,记得分我一碗汤!”这就有了“分一杯羹”的说法。幸亏项伯拦着,刘太公才没真被煮成“老汉汤”。

皇帝老爹的“身份危机”

刘邦打败项羽,登基称帝后,刘太公总算能喘口气,从种地老汉摇身变成“皇帝他爹”。刘邦虽然年轻时跟老爹不对付,但当了皇帝后,孝顺得没话说。刘太公爱种菜,他就在御花园划块地给老爹玩儿;刘太公想家,他照着沛县老家的样子建了个“新丰城”。可孝顺归孝顺,礼仪上却出了岔子。刘邦每五天去拜见老爹,按民间规矩,儿子给老子下跪天经地义,可他是皇帝,哪能随便跪?刘太公也犯嘀咕:儿子是皇帝,我这老子咋摆谱?

刘太公的管家是个明白人,提醒说:“天无二日,您是皇帝他爹,可也是臣子,不能让皇帝给您跪。”下次刘邦来时,刘太公拎着扫帚站在门口,刘邦要跪,他赶紧拿扫帚挡住。刘邦吓一跳,扶着老爹一问,才明白是怕坏了君臣礼。刘邦回去一琢磨,找大臣翻史书,最后灵机一动,下诏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有了这尊号,他再给老爹行礼就顺理成章了。原来,“太上皇”是秦始皇先想出来的,追封他爹秦庄襄王时用过,但刘邦是头一个给活爹封这称号的。这招太妙,后世皇帝们纷纷效仿:国事棘手?退位当太上皇,把摊子扔给儿子;儿子要篡位?先捧老爹当太上皇“享福”。刘邦这创意,真是开了个大先河!

刘太公这辈子,从扛锄头的庄稼汉到“太上皇”,比戏文还精彩。刘邦虽说年轻时不靠谱,但当了皇帝后,对老爹的孝心和聪明劲儿,那是真没得挑。这故事里,有父子间的拌嘴,有战场上的惊险,还有礼仪上的巧思,细细一品,还真挺有味儿!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