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1936年,林徽因在陕西留影,皮衣配破洞牛仔裤,又美又飒真时髦
酒馆茶色

说起民国的美女,林徽因算是一个,

她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

还有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很贴切。

在那个年代,林徽因有她自己独立的思想,

不管是做事方式上,还是平时的生活习惯,

就连穿着上她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那时候的她看起来很时髦。.

01

1936年那天,她穿了件黑色皮衣,

配上条蓝色牛仔裤,裤子膝盖还有个破洞。

1936年的那一日,她身着一件黑色皮衣,

搭配着一条蓝色牛仔裤,

那裤子的膝盖处还有一个破洞。

周围人穿着长袍马褂,她这身打扮硬是跳了出来。

那时候,牛仔裤还没流行开,

她却早早穿上了,愣是走在了前面。

她衣柜里的衣服从来不拘一格。

有时候是宽松衬衫搭长裤,

脚踩平底鞋,走路带风。

有时候又换上刺绣褂子,

裙子飘起来,像画里走出来的。

她在欧洲见识过各种打扮,

回来后就琢磨着怎么穿得舒服又好看。

考察的时候,她挑衣服也看实用,皮衣挡风,

裤子方便跑工地,偏偏还能穿出自己的味儿。

她从不觉得衣服有啥条条框框。

穿何衣物全凭己意,高兴就好。

这份自在,跟着她走了一辈子。

02

要说林徽因的人生,总是绕不开那些关键的抉择。

1920年,她随父林长民游历欧洲。

在罗马圣马可广场,有好多鸽子在那飞,

她停下来和它们合影。

那时候,徐志摩出现了,

带着诗人的浪漫,用一首诗向她表白。

空气里满是阳光和鸽子翅膀拍打的声音,

她却没被这浪漫冲昏头脑。

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她转身回了国,

把这段情愫留在欧洲的街头。

回国后,她没沉溺在诗人的光环里,

而是埋头读书,准备迎接更大的舞台。

这次选择,成了她人生第一个清晰的路标。

她归国之后,家中依旧呈现出开明的气象。

父亲林长民官场失意后,携她游历欧洲。

早餐桌上,牛奶、面包摆放其间,一旁还有一篮鲜花。

她看着这一切,慢慢习惯了中西交融的生活方式。

那一刻,她就知道,人生可以不被框住,

想怎么活,全凭自己。

02

林徽因的童年,像是被阳光浸透的日子。

清末之时,有能力拍照的家庭寥寥无几,

然而她的家中却存有一张她安坐于藤椅之上的照片。

藤椅编得精致,她穿着小棉袄,

脸蛋圆乎乎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镜头。

那时候,父亲林长民已经在家里给她灌输了不少新思想,

母亲也从不拦着她瞎折腾。

她踩高跷摔了,爬起来接着玩,

家里人只会笑笑,没人觉得这不该是女孩子干的事。

那年林长民决定去欧洲考察,她自然也跟上了。

船靠岸后,他们走过伦敦的街头,

逛过巴黎的教堂,最后在罗马停下来。

广场上,她拿着面包屑喂鸽子,

风吹乱了头发,父亲在一旁给她拍了张照片。

旅途中,林长民特意为其延聘教师,教授钢琴与英语。

她一有时间,便奔向学校翻阅书籍。

那几年,她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

眼界一点点打开,

心里也埋下了颗种子,生活得自己说了算。

回国后,她没急着嫁人,而是继续读书。

家里人支持她,她也乐得自在。

那时候的她,已经明白,

自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自己去抓。

林徽因进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之后,

她的生活也随之热闹起来。

学校发的校服是中西合璧的款式,

上衣有旗袍的立领,裙子却带点西式设计,

再配上裤袜,穿起来既舒服又好看。

她站在一群女生中间,个子不算最高,

但气质总能让人多看两眼。

那时候,家里条件好的才能穿校服,

她家自然没这烦恼,

衣服都是量身定做的,贴身又利落。

中学毕业后,她没停下脚步,

和梁思成结婚后,直接瞄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

那地方有个规矩,不收女生,可她偏不信这个邪。

凭着自己的成绩和一封封申请信,她硬是敲开了那扇门。

系里的教授一开始还不乐意,

后来一看她的作业,话都说不下了。

她在那儿学建筑,画图纸,熬夜改设计,

硬生生把“女生不行”的说法踩在脚下。

她在宾大的日子不算轻松,

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挑灯夜读的时候,她心里清楚,

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就得走到底。

02

结了婚,林徽因的日子多了份重量。

梁思成身体不好,她就接下了不少实地考察的工作。

1938年,战乱迫使他们一家南迁至昆明。

她身染病恙,

却仍带着孩子踏上南迁之路,一路颠沛流离。

彼时,她肺病已然颇为严重,

脸色较身旁之人苍白许多,然而面对镜头之际,

她依旧笑得从容淡定。

到了昆明,她没闲着,很快又投入了建筑测绘。

她的认真程度值得夸赞,

她穿着旗袍爬上了房梁,手里拿着丈量尺,

对着木头一根根量过去。

脊椎的旧伤让她疼得直冒汗,她也咬着牙没吭声。

那些数据,她都要求精确到极致,

图纸画出来,几乎能跟实物一模一样。

那数年光阴里,她从未有过叫苦之辞。

梁思成身体弱,她就多跑几趟工地,

风吹日晒也挡不住她。

每次回来,她都带着一摞笔记,

摊在桌子上慢慢整理。

她心里明白,这份责任是她挑起来的,放不下来。

1932年,林徽因生了大女儿。

月子里,她躺在床上,

梁思成端着相机给她拍了张照片。

孩子刚出生,她气色却还不错,

旁边放着几本书,随时拿起来翻两页。

梁思成忙着照顾孩子,也不忘给她留点自己的时间。

梁再冰身着粉色小裙子,林徽因凝视着她,

目光轻柔得似能将水融化。

数年之后,其子梁从诫亦呱呱坠地。

她带着俩孩子出门,总不忘给他们收拾得漂漂亮亮。

有一回在燕京大学南阁前拍合照,

大家都盯着镜头,她却低头看着梁再冰。

那天,梁再冰穿了件貂毛大衣,

样子时髦得不得了,

林徽因自己也打扮得得体,蓝旗袍衬得她气质沉稳。

梁再冰成年之后萌生出参军的想法,

林徽因并未加以阻拦。

她送女儿走的时候,眼里带着笑,嘴上没说太多。

家中那套开明的处世之道,她亦传授给了孩子。

她常跟他们说,想干啥就去干,路得自己闯。

03

林徽因步入晚年之后,身体也越来越弱了。

1938年,在昆明她拍摄了一张照片,

彼时站于朋友身旁,身形消瘦之态颇为明显,

可那眼神却依旧明亮。

那几年,肺病折腾得她睡不好,

脊椎的毛病也时不时犯。

她没停下工作,硬撑着跑工地,

画图纸,手上总攥着笔。

后来,国家要设计国徽,她被请去帮忙。

那时候,她已经病得走路都费劲,

可还是坐下来,跟大家一起讨论。

国徽的图案改了一版又一版,

她盯着细节,一点不马虎。

设计定下来那天,她没多说话,

只是静静地看着,心里知道这东西会留下去。

她拖着病体,把最后的心思都给了这些事。

直到生命的最后,她也没让自己闲着。

林徽因这一辈子,走过欧洲的广场,

爬过房梁,送过女儿参军,最后还留下了国徽的影子。

她每一步都在选自己的路,没让别人替她做主。

有人问,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选?

她留下的这些瞬间,兴许能让人想想。

到底啥样的路,才是自己想走的?

信息来源:

1、林徽因诞辰111周年:才女的传奇人生与绝美笔触[图]:人民网

2、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清华大学校友网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