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2025年新一轮涨价潮悄然而至,公共服务物美价廉的时代要结束了?
熊猫贝贝小可爱

#春日生活打卡季#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029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不知不觉中,2025年新一轮的涨价潮,可能即将就要到来了。

全国算搞钱和家底,名列前茅的城市,广东深圳,4月起,打算让自来水涨价13.05%,居民用水价格从8块/方,涨到9.35或者10.29元。

3月21日,深圳市发改委在官网发布公告,深圳市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将于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下午3:00举行。调整方案显示,综合考虑国家和省关于城镇供水价格政策要求、自来水供水成本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深圳市自来水综合价格拟由3.449元/立方米调整为3.8991元/立方米(含税),涨幅13.05%。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事情,就很有看头了。

深圳这次还公布了参与听证的20人名单,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的话,大概率会按照去年广州的惯例,全票通过。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民生价格涨价,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去年吵得沸沸扬扬的燃气涨价,其中代表的城市是重庆。

图片来源:网络

老百姓,对于民生刚需消费,公共服务项目涨价这件事情显然是挺敏感的。

2024年那一轮公共服务涨价方兴未艾,2025年这新一轮的涨价,就要来了?

那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该怎么看这种涨价行为,以及未来的趋势变化方向呢?

这篇文章,将基于2025年深圳开启的这新一轮公共服务项目涨价动向的详细梳理,结合国内经济环境的几个重要现实,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新一轮公共服务项目涨价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关键本质,并对后续国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几个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这是禁言期间保持日更的作品,创作时间为2025年3月26日,最近一段时间会按照每天两篇的效率进行补完和更新)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全国公共服务涨价潮,延续到了2025年?

实际上,不光是深圳,2025年南京水价涨26.8%,广州已经涨了34%,北京第一阶梯水价直奔5元/立方米。

而除了自来水涨价,2024年西部某市燃气费“三个月翻三倍”,很多城市地铁涨价,很多大学学费涨价,其他的肉价、电价、油价,都在悄悄地涨。

图片来源:网络

地铁运营情况更是如此,目前32个地铁城市中,有27个城市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北京等大城市的亏损额更是高达数十亿。

图片来源:网络

毫无疑问,基础公共服务价格的上涨,正在严重影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每个月多出的几十元或者上百元的支出,对于富人可能仅仅是一瓶水的价格,九牛一毛,对于低收入人群,却是实实在在的负担加重。基础公共服务的涨价行为,已经实质上变成了针对普通人的税收。

而且,从深圳2025年最新针对水费调整的动向来看,更大范围,涉及领域更多的公共服务涨价浪潮,可能是概率很大的事情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引发这一轮公共服务涨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这无疑加剧了通胀的影响。

然而,公共服务部门的整体涨价也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了通胀的现实。

前些年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时,公共服务的价格并未上涨。

然而,如今随着大家收入的普遍下降,这些服务却纷纷提价,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本质上,中国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因为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成本大挪移。

过去几十年,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获取了天量的财政收入,叠加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全国范围内的基建中去。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桥、机场、旅游景点的大量建设,让中国有了“基建狂魔”的美名。在这一背景下,有些地区甚至提出了县县通高铁,市市建机场的超前规划。

而在公共服务,民生刚需消费的领域,中国也没有走资本主义的那套利润至上的路,而是用土地财政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补贴。

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基础公共服务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对比来看,并不高,特别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即使涨价后,也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

我国基础公共服务,由于其公益性质,长期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1990年代以来至2021年,伴随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快速上升,“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仅考虑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简称“土地出让收入”,下同),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规模约1.0万亿元,仅相当于GDP的3.1%,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增加到8.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4%。土地出让收入对全国财政收入贡献明显提升,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之和的35.9%,远高于2008年的17.7%。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土地财政”收入范围不仅包括土地出让收入,还包括房地产业相关税费收入、土地抵押融资收入等。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筹集的收入,通过财政支出、政府投资等方式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因此,“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还通过拉动城乡基建投资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动力源。

2021年,是全国土地财政收入总金额历史最高纪录的年份。2020年全国卖地收入8.4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到2021年全国卖地收入8.7051万亿元,同比增长3.5%,创下34年全国卖地收入历史最高纪录。

2022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转型,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从高点萎缩近一半,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降至不足两成。

2022年全国卖地收入跌破7万亿元,2023年全国卖地收入跌破6万亿元,2024年全国卖地收入跌破5万亿元。

即使2024年全国卖地收入跌破5万亿元,依然堪称一部史诗级最成功的土地财政学、经济学。

但是,随着土地财政的持续收缩,一些结构性矛盾,就必然暴露:

成本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而房价不涨,土地财政收缩,那么其他东西想要持续稳定的运行下去,都得涨。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享受了全球罕见的低价公共服务:

水费比瓶装水便宜,地铁票价覆盖不了电费,大学学费二十年不涨……

这些福利的代价,早就写进了土地价格的账本里。

老百姓为什么能享受全球最低的自来水价格,因为房价本质是种变相消费税,它吸走了市政服务的真实成本。

接下来的逻辑就简单了,当卖地收入腰斩,总得有人承担成本,财政压力就会从楼市向民生平移。

经济社会,谈钱不俗,成本和债务这两个东西,永远只能转移,而不会消失。

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中国过去的公共服务物美价廉,不是就是应该这样的,过去,地方补贴公共服务可以带来额外的经济拉动效应,但是随着补贴的源头收缩下行,有些成本层面的矛盾,就注定会爆发。

体现到市场角度,那就是涨价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中国公共服务免费或者低价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吗?

土地出让收入走势,未来和民生基础消费,各项公共服务的价格变化,必然会呈现一个高度密切相关的走势关联。

直白一点说,那就是土地财政模式,以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公共服务补贴这个渠道,在没有实质性和规模对等的取代以前,公共服务持续涨价以实现运营的财务平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过去买房的人,是替全民交税,提供物美价廉的公共服务,如今换成了全民替不买房的人,还债。

这是发展模式转型必然的阵痛,也是中国当下这代人必须直面的真相——

公共服务免费或者低价的时代,真的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

对未来一个务实理性的研判:中国国内绝大多数的公共事业应该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实现微利运营

这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而从当下公共服务经营大面积的亏损情况来看,这一轮涨价潮,可能还只是刚刚开始。

“XX关系民生,所以必须国有”的观点,往往隐藏着一个误解:

即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应该不计成本地提供。然而,政府财政的本质是再分配,而非创造财富。因此,低价或免费的公共服务实际上是由所有纳税人共同分担的。

过去,城市的基建和廉价服务大多由购房者承担,房价上涨时大家似乎都过得安逸。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新购房者必须承担整个城市的历史负担。当负担过重而增量无法跟上时,整个系统便难以维持。

这些年,随着房企与地方债务问题的逐渐曝光,人们开始对过去那种盲目的基建热潮有所反思。许多城市兴建了超出实际承受能力的设施,而这些由债务支撑的繁荣,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些设施既经济又实惠。

然而,如今债务偿还的时刻已经到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这份负担。不要以为内债可以轻易化解,更不要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债务的化解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领域,甚至日常的水电煤支出也可能受到影响。最终,这份寒气将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之中。

所以,经济社会,一切问题只要回归到成本维度,其实都能找到答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当下公共服务定价变化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看清本质以后,其实一些不理解和负面的情绪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刚需涨价虽然幅度不大,但是消费基数足够大,对扭转通缩迹象也是有帮助的。

所以从过去几年,就能看到一个物价的K型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汽车、手机、化妆品、甚至水果这些可选消费品,都在降价。

但是粮油米面,水电煤气这些刚需消费品,却在逆势涨价。

在可选消费纷纷降价的当下,刚需消费涨价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当下,绝大多数普通人,老百姓群体,其实是想要减少消费,现金为王的。

这就难免会让国内经济和消费环境,陷入一个持续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打价格战——企业没有利润——减少投资降本增效——居民失业收入降低——不敢消费继续需求不足——继续打价格战……

而从国家的角度去打破这样的循环,刚需涨价,是一个当下必然的选择,因为民生服务就是最大的刚需

这个事,是有难度的,而且,能做的,也只有国家。

一方面,需要控制影响,不能突破民生保障的底线;

另一方面,还得在其他维度进行大量的工作,来配合这个公共服务的涨价,比如增加居民收入;

最后一方面,还要考虑公共服务运营部门和机构的成本平衡。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至于说对居民部门是否会造成成本影响,个人觉得没有网上那些煽动情绪博流量的内容和观点说的那么危言耸听,影响是会有,毕竟生活成本增加了,但是不会造成生存维度的任何风险,比如一些困难群体和特殊情况国家肯定会给补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情绪面上的影响,一定大于现实生活质量的影响。

形势比人强,遇到了就得认,而未来国内经济体感,包括公共服务的持续稳定运行,最终,还是要回到经济基本面的发展和繁荣状态,才能实现的。

为基础消费的价格变化烦恼,没有多少现实意义,期待经济基本面的扭转和反弹,更有价值。

以上,就是对2025年新一轮国内公共服务涨价的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