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合村并镇”这事儿在咱广大农村地区讨论得那叫一个火热。这政策一出来,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满心疑惑,甚至还有反对的声音。那国家为啥要搞合村并镇?这对咱农民朋友的生活会产生啥影响?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
为啥要合村并镇?原因可不简单!
农村空心化,资源浪费太严重
这些年,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大量农村人口往城里跑。到2023年,全国乡村常住人口已经降到4.77亿了,好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就剩几个老人守着。在这些村子里,基础设施维护起来成本高,公共服务也覆盖不到,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得让人心疼。尔合村并镇就能把人口和土地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化居住区,这样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大大提高。
治理结构得优化,行政成本要降低
以前那些分散的小规模村庄,治理起来成本高、效率低。村子合并以后,行政村数量减少,治理层级也精简了,行政开支自然就降下来了。比如说,合并成一个4000人规模的行政村,就能替代好几个小村,村干部数量减少了,省下来的钱就可以用在修道路、建医院这些关键地方。
城乡融合要推进,乡村振兴正当时
合村并镇后,农民集中居住,农村就可以引入各种现代化设施,像集中供暖、医院、学校这些。山东德州试点地区通过合并,建成了配备养老院、幼儿园的新社区,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小。

合村并镇,农民能得到啥好处,又有啥担忧?
好处多多,生活品质大提升
- 生活条件变好:合并后的新村,基础设施那叫一个齐全,自来水、天然气、网络宽带全都有,有的还有社区服务中心,以前偏远村庄看病难、上学远的问题就很好的得到解决。
- 经济机会增加:资源整合以后,规模化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起来更容易了。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星火村,通过土地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给村民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 权益保障更稳:政策明确了“三不准、两不搬”原则 ,不准强迫农民退出宅基地,特色村庄也会得到保护,一切以农民意愿为前提,不会搞强制搬迁。
也有隐忧,传统与现实起冲突
- 文化认同受冲击:有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庄,名字和老建筑说没就没了,村民们对集体的记忆一下子就断了,心里空落落的。中部就有个村子合并后,村民因为村庄名字被取消,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 生活适应有挑战:老年人住不惯楼房,农具都没地儿放。而且搬迁后,离农田远了,耕作成本无形中就增加了。
- 经济负担和产权有疑虑:有的政策要求农民补差价换房,还有的只给房屋使用权,不给产权,农民们对自己的长期权益难免有些担忧。

政策执行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麻烦?
“一刀切”,不尊重民意
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不管农民愿不愿意,强行推进合村并镇。中部有个村子,就因为上级要求合并,却没征求村民意见,结果引发了村民抗议。
资源整合困难重重
村子合并后,债务怎么分摊、公共设施怎么分配,矛盾一大堆。原来村子的学校、村委大楼,合并后可能就闲置了,又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
治理难度直线上升
合并后的行政村规模太大,以前那种熟人社会关系没了,治理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村干部要协调各方利益,稍不注意就效率低下。

未来合村并镇该咋走?关键路径在这儿!
农民地位要强化
政策执行必须把村民意愿放在首位,建立透明的协商机制。湖南推行建房审批“一网通办”,审批周期缩短了,行政干预也减少了,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地制宜很重要
像那些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就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别盲目合并。江苏省明确“特色保护类村庄不搬”,这个做法就值得点赞。
补偿和配套政策得完善
各地可以提供灵活的补偿方案,辽宁的“平房换楼房”模式,北京大兴的“以搬代拆”试点,都能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
产业和治理要协同发展
通过土地集约化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培养像乡贤、合作社这样的新型治理主体,给村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合村并镇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但要想成功,政策就得设计得人性化,执行的时候更得精细。只有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好文化根脉、平衡好效率和公平,才能实现从简单的“物理合并”到深度的“化学融合”,让咱农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