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自2022年全面爆发以来,不仅让世界目光聚焦于东欧战场,也给各国军事力量敲响了警钟。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冲突暴露出的现代战争特征,尤其是空军的生存与作战能力问题,值得深思。
中国空军目前装备有300余架歼-10A和歼-11A战斗机,这些曾经的主力机型在过去几十年里为国防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这两款战机是否还能满足未来战场需求,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俄乌冲突的教训似乎在提醒中国:老旧装备或许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退役300多架战机真有那么简单吗?

俄乌冲突的启示:现代空战的新规则
俄乌冲突打响后,空中力量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捏把汗。俄罗斯空军在开战初期试图通过空中打击压制乌克兰,但结果并不理想。
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初,俄军已损失超过70架战机,包括苏-25、苏-27、苏-34等型号。这些大多是第三代或三代半战机,技术不算落后,但在乌克兰的防空网面前却频频折戟。原因何在?一是缺乏隐身能力,二是电子战设备跟不上时代,三是面对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组合拳显得力不从心。

乌克兰空军虽然装备老旧,主力是苏联时期的米格-29和苏-27,但通过灵活战术和西方援助的武器,硬是撑住了场面。
比如,乌军用“海马斯”火箭炮和土耳其“拜拉克塔尔”无人机打出了高效配合,精准打击俄军地面目标,甚至让俄军战机不敢轻易靠近。
这说明啥?现代空战不再是单纯的飞机对飞机,而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隐身、超视距打击、电子战能力成了胜负手,数量多不一定管用,质量差更是致命。
中国空军看了这场冲突,肯定得琢磨:自己的装备能不能扛得住类似的考验?歼-10A和歼-11A加起来300多架,占了战斗机总数的一大块,可这些老伙计的技术底子,真的还能跟得上未来战争的节奏吗?

歼-10A和歼-11A: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尴尬
歼-10A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轻型多用途战斗机,2002年首飞,2006年正式服役。它的诞生是个里程碑,摆脱了对进口轻型战机的依赖。
歼-10A用的是俄罗斯AL-31F发动机,配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挂载PL-8近距导弹和PL-12中距导弹,作战半径大约550公里。设计上采用了鸭翼布局,机动性不错,既能空战也能对地攻击。当年列装时,歼-10A让中国空军在区域防空和近距作战上有了底气。

但问题是,歼-10A的服役时间已经接近20年。跟现在的五代机比,它在隐身性能、航电系统和武器装备上差了一大截。
比如,隐身能力几乎为零,雷达反射面积不小,现代雷达一扫就露馅;雷达和电子设备也偏老旧,抗干扰能力弱,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容易“聋瞎”。
歼-11A的出身有点不一样,它是基于俄罗斯苏-27SK的重型制空战斗机。1998年,中俄签了许可生产协议,2000年开始在沈阳飞机公司组装。
歼-11A是双发设计,航程长,载弹量大,装的是N001E雷达和R-27、R-73导弹,主打制空作战。它的到来让中国空军有了跟强敌掰手腕的重型战机,还为后来的歼-11B、歼-16打下了技术基础。

可歼-11A也有短板。它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是20多年前的技术,跟现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没法比,探测距离短、抗干扰能力差。
而且,早期组装时不少部件靠进口,供应链不完全自主,维护起来费劲。这些年用下来,机体老化也成了问题。
中国空军现在有1700多架战斗机,歼-10A和歼-11A加起来300多架,占比不低。这些战机当年是主力,现在却有点“廉颇老矣”的味道。
技术落后不说,维护成本还高,后勤保障也复杂。空军装备型号太多,从歼-10到歼-20,各有各的体系,统一管理是个大工程。

现代空战的需求:歼-10A和歼-11A跟不上了
现代空战的要求越来越高,俄乌冲突就是个活教材。隐身、超视距打击、电子战、网络化作战,这些都是标配。歼-10A和歼-11A在这几方面咋样呢?

隐身是现代战机的命根子。美国F-22、F-35,中国的歼-20,都靠隐身设计大幅降低雷达反射面积,敌方很难锁定。
俄乌冲突里,俄军战机因为没隐身,被乌克兰的S-300和西方援助的防空导弹打得满地找牙。歼-10A和歼-11A也没隐身,雷达反射面大,现代防空网面前就是活靶子。
现在的战机流行用AESA雷达,探测远、抗干扰强,能同时跟踪几十个目标。歼-20和歼-16都装了这玩意儿,可歼-10A和歼-11A还在用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差了一代。在高强度对抗中,这种差距可能直接决定生死。

电子战能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是现代空战的大杀器。俄乌双方都用了不少电子战手段,俄军因为设备落后吃了亏。歼-10A和歼-11A的电子战系统也很基础,面对复杂电磁环境,很难自保,更别说压制对手了。
超视距打击是趋势,PL-15导弹射程超200公里,歼-20和歼-16都能用。可歼-10A和歼-11A还在用PL-12和R-27,射程100公里左右,远距离作战吃亏。对地攻击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多任务需求。

简单说,这两款战机在现代战场上生存难,打赢更难。俄乌冲突的教训摆在那儿,技术落后的后果很现实。
为什么要退役?
既然跟不上需求,退役歼-10A和歼-11A就有了理由。面对潜在对手的五代机和先进防空系统,歼-10A和歼-11A基本没胜算。硬撑着用,不仅打不了胜仗,还可能白白损失飞行员和装备。战场上落后就是挨打,这账算不过来。

这两款战机服役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机体老化,零件磨损,修起来花钱不少。歼-11A的部分进口部件还得看俄罗斯脸色,成本高还不稳定。与其花钱修老家伙,不如投到新装备上。
空军现在装备型号多,歼-10A、歼-11A、歼-16、歼-20,各有各的维护体系,备件、训练都不一样,后勤压力山大。退役老机型,能让资源更集中,效率更高。
中国空军不再只守家门口,南海、东海、远洋投送都需要更强的能力。歼-10A和歼-11A主打近距作战,远程打击和多用途任务干不了。退役它们,把钱花在歼-20、歼-16上,更符合长远目标。
道理都懂,可真要退役300多架战机,问题也不少。空军总共2800多架军机,战斗机1700多架,退役300多架就是个不小的窟窿。歼-20和歼-16虽然在加紧生产,但速度有限。2022年歼-20产量估计几十架,短期内补不上这300架的空缺,战备压力会增加。

退役不能一刀切,得保证战斗力不掉线。新机型列装和飞行员培训都需要时间,过渡期要是没安排好,可能会出空档。这时候外部压力一大,风险就来了。
歼-20单价约1亿美元,歼-16约6000万美元,换300架新机得花几百亿人民币。国防预算得平衡陆海空三军,还要考虑经济增速放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退役前,能不能先升级一部分歼-10A和歼-11A,延长寿命?歼-10C和歼-11B就是例子,换了AESA雷达和新武器,性能提升不少。这种办法能省点钱,也能缓口气。
中国空军的未来:现代化势在必行
中国空军这几年变化挺大,从二代机到五代机的跨越,速度不慢。歼-20是五代机,2017年服役,2022年数量超200架,预计2025年年产120架。它有隐身、超音速巡航、AESA雷达和PL-15导弹,是中国空军的顶梁柱。未来高强度冲突,歼-20肯定是主力。

歼-16是多用途战机,能空战、对地打击,还能搞电子战,已经批量服役。它跟歼-20搭档,能干更多活儿,是空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歼-10C、歼-35也在研发,性能更先进。空军装备体系正在更新换代,老旧机型迟早得让位。
光有好飞机不够,飞行员训练和战术研究也得跟上。现代空战靠体系,预警机、指挥系统、电子战装备缺一不可。这些年中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空警-500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列装。

退役300多架战机,钱和战略都得算清楚。新机型贵,维护也不便宜,几百亿的预算得精打细算。经济增速放缓,民生、基建还得花钱,空军现代化得悠着点,别把家底掏空。
南海、东海、台海的空中优势不能丢,退役老机型得换上更强的家伙,提升威慑力。但节奏得控制好,别退得太快留下空档,也别太慢拖后腿。
最好的办法是分步走,先退机龄长、状态差的,同步加快新机生产。升级一部分老机型当过渡,尽量少花钱多办事。

俄乌冲突给中国空军提了个醒:现代战争不等人,装备跟不上就得挨打。歼-10A和歼-11A当年是功臣,现在却有点力不从心。退役它们,换上歼-20、歼-16,是大势所趋,也是必须的选择。但这事儿急不得,得稳扎稳打,保证战力不掉线,钱也花得值。
中国空军正往现代化迈进,未来十年可能是关键期。退役老机型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着。路还长,但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