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天地间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搅乱了秩序。洪水如猛兽般四处肆虐,冲垮了村庄,淹没了农田,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绝望之中。在华夏大地的黄河流域,传颂着一个令人敬仰的传奇 —— 大禹疏九河。与此同时,大禹在青城山治水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 文/堰山行者)

大禹出生在岷江上游的汶山,今与都江堰接壤的汶川。自小,他的生活就与岷江紧密相连。那时的岷江,如同一个喜怒无常的恶魔,一年三次涨小水,三年一次涨大水。洪水裹挟着巨石和泥沙,掀起的浪头高耸入云,所到之处,百姓们辛苦修筑的山脚田和河堤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每到洪水泛滥之时,大禹总会跟着父亲和邻里,抬着沉重的石头,搬运着泥土,努力地砌河堤、堵口子。在这一次次与洪水的搏斗中,大禹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防洪治沙经验,他会治水的名声也在九九八十一条山湾、九九八十一座山梁间传开。
这一年,春末之际,大禹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人,正坐在岷江边上,苦苦思索着治水良策。突然,一个风尘仆仆的远方人匆匆跑来,此人自称是石城山民派来的使者,恳请大禹前往石城,帮助他们治理那座饱受灾害的山。大禹听闻,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
一到石城,大禹顾不上休息,便沿着山弯和山梁四处勘察。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了几口冷气,石城山又高又险,每一座山头都光秃秃的,毫无生机。小雨时,山体有细流渗出;大雨时,水流如注,山石和流沙从山上汹涌而下,将山沟填平。一到下雨天,谷口就会出现可怕的泥龙;而雨季一过,山上又变得焦干,庄稼无法生长,连飞鸟都不愿在此停留。这与自己的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禹的家乡山山有树,坡坡长草,即便年年涨水,也是雨过山青,雨停水清。
大禹决定先让大家尝试从山上往下,由高到低,层层筑起石堰,希望在雨季到来时,能够锁住山洪。然而,工程摊子铺得太大,还没等完工,大禹就因家中有事不得不回去。这一年,雨水来得格外早,且异常凶猛。山谷堤坝还未完工,就被泥龙般的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山脚的田土再次变成了烂泥塘。山民们无奈,只好再次派人去请大禹。可此时的大禹,已被中原盟主虞舜请去制服黄河。使者们心急如焚,他们爬山越岭,终于在渭河边、华山脚下找到了大禹。

此时的大禹,正忙着架炉铸炼神斧,准备劈开黄河上的神门、鬼门、人门。见到石城山民派来的使者,大禹深感愧疚:“不治山,只筑堰,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未能拴住泥龙,我对不住乡亲们。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很好的治山方法,不能只治理山谷,还得在山上栽树植草,保持水土,这样山下就不会再受害了。”
使者听后,面露难色:“石城山上光秃秃的,我们撒了一箩又一箩树籽,却连一棵幼苗都没长出来。” 大禹笑着安慰道:“娃儿需要调教才能离开娘怀,树子不经呵护又怎能成材?树子生长缓慢,我们可以种竹。华山顶顶上有许多青竹,你挖些回去种吧。青竹见土生根,当年发篼,次年成林,后年就能满山都是了。有了树和竹,就能锁住泥龙。”
使者听后,喜出望外。他立刻前往华山顶顶,挖了许多竹根竹鞭,带回石城山。当年雨水充沛,满山冒出了竹笋。山民们精心呵护,不到两年,翠竹便长满了山。随后,大家又栽下松杉柏桐等树木,让每一座山都披上了绿装。从此,石城山成功固住了沙土,锁住了泥龙。哪怕夏天连续下几十场偏东雨,雨点如胡豆般大,流到沟底的水依然清澈明亮。石城山彻底变了样,变得青幽幽的,人们便将其改名为青城山。
解决了青城山的问题后,大禹全身心地投入到黄河流域的治水工作中。当时,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严重堵塞,洪水泛滥成灾。大禹深知,若不疏通这九条河道,百姓将永无宁日。他带领着众人,风餐露宿,沿着黄河下游仔细勘察。在勘察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有的地方地势险峻,悬崖峭壁林立,让人望而生畏;有的地方沼泽遍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性命不保。但大禹毫不退缩,他手持工具,亲自带头挖掘河道。

在疏九河的过程中,大禹还得到了一些神秘力量的帮助。传说有一次,他在挖掘河道时,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无论众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其移开。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只神龟从河中缓缓爬出,它的背上刻着奇怪的图案。大禹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图案竟然蕴含着破解巨石的方法。在神龟的指引下,大禹成功移开了巨石,继续疏通河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成功疏通了九河。洪水顺着河道奔腾入海,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