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死后所获得的谥号,其赋予有着严格的标准,具体分为赞誉类、普通类及贬责类三种。赞誉类谥号,是对帝王生前功绩的高度评价;普通类谥号,则相对中性,反映帝王一生的平庸表现;贬责类谥号,则是对帝王过失或恶行的直接指摘。
隋朝的皇帝杨广,其谥号为“炀”,此字含义为不遵守礼制法规,违背天意且虐待百姓,是一个负面的评价。而楚国的君主怀王,他的谥号“怀”则意味着仁慈但寿命不长,这是一个中性的评价,既无赞扬也无贬低。
汉武帝的谥号“武”,意味着他擅长平息战乱,善于用兵,这是对他的赞扬。至于“仁”,在古代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至高词汇,其重要性至今依然不减。
若在古代,有人尊称某位皇帝为一代仁君,那意味着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极其崇高。然而,纵观历史,仅有两位皇帝获得了“仁”的谥号,明仁宗朱高炽便是其中之一。

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即皇帝位,次年便离世,统治时间未及十个月。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为何能赢得世人广泛的尊重?探究其因,需深入了解。朱高炽虽在位时间不长,但他在位期间实施的政策和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策。同时,他在政治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手腕,成功地平息了一些潜在的内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此外,朱高炽的个人品质也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为人宽厚仁慈,对待臣子和百姓都极为友善。他的智慧和决断力,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在位时间短暂,但他所展现出的治国才能和人格魅力,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因此,尽管朱高炽的统治时间不长,但他所留下的政绩和品德,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皇帝之一。
【不被看好的小胖子】
朱高炽的父亲是明朝的燕王朱棣,即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他的母亲则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然而,朱高炽并未如众人所期望的那样,继承父母强大的军事才能。
朱高炽自幼身材丰硕,诞生之际,助产者即向朱棣通报,道是位体态丰满的小王子,一旁的侍从也随之附和,认为此乃福泽深厚之兆。
然而,尽管拥有财富与地位,寿命却相对短暂。

朱高炽自幼体型偏胖,进入少年阶段后,体重进一步增加,沉重的身躯给脚踝关节带来了负担,影响了他的行走,步伐显得不稳,外出时常需他人协助。这种情况使得他难以参与骑马射箭等活动。
朱棣身为父亲,却是个崇尚武力之人,见到长子这般模样,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
朱高炽因天生体态丰满,难以持久步行,因此养成了偏爱安静、热衷阅读的习惯。他倾向于静态活动,书籍成了他常伴的伙伴。
每天完成父亲安排的“体能锻炼”任务后,他都会默默走进书房,埋头阅读。经过数年的坚持,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此期间,朱高炽深入研习儒家学说,这一过程培养了他出色的文学能力和平易近人的品德风范。
尽管朱高炽未能继承先辈的武勇特质,但他凭借出色的性格获得了诸多益处。他待人接物总是宽容大度,言辞平和有礼。
朱高炽性格温和,常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显得不够强势。相比之下,他的弟弟朱高煦则武艺高强,擅长战斗,骑射技艺高超,且相貌英俊。不少朝中大臣也纷纷称赞他,认为他具备君王的气质。
相较于朱高煦,朱高炽本就不得父亲朱棣欢心的情况愈发明显,使得朱棣对他的不满加剧。

有句俗语讲的是祖辈对孙辈的疼爱,身为祖父的朱元璋对朱高炽倒是颇为喜爱。
一回,朱元璋想试探朱高炽,便让他在冬日严寒中去军营检阅士兵。待他归来稍晚,朱元璋便询问其中缘由。
朱高炽回应说:我认为校场上的士兵每日训练颇为辛苦,便想让他们先用早餐后再进行检阅,故而回来得迟了些。

朱元璋闻后,心中甚悦,认为朱高炽性格宽厚,未来必将成就一番事业。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朱元璋频繁地与朱高炽交流国家的重要事务。每次交谈,朱高炽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尽管这些想法尚显青涩,或许不够成熟以应对复杂的朝政,但这反而增加了朱元璋对朱高炽的好感。
【北平守卫战一战成名】
尽管朱高炽不热衷于武艺,更倾向于文学与理论的研究,但在军事事务上,他绝非空谈无实之人。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之际,燕王朱棣挑起了靖难之变,亲自率军对抗在位的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方面派遣大将李景隆执行北伐任务,对抗燕王,指令他统率五十万士兵,目标攻克北平。
朱棣当时率领精锐部队造访宁王,意在争取宁王的支持,共同对抗建文帝,同时也意在寻求外部援助。因此,他将守卫北平的重任托付给了朱高炽。

那时,朱高炽麾下兵力匮乏,仅万余众,精锐尽随朱棣出征,所余多为体弱兵衰之人。面对此境,朱高炽勤勉治事,夜以继日,每日深夜二更时分方歇,凌晨四更便起,丝毫不敢放松。
一日,朱高炽前往视察兵器制造情况,遇见正在劳作的士兵。士兵见状,提醒他要多注意自身健康。
然而,朱高炽言道:父亲当前正外出寻求援助,我岂能推卸责任?为了防范敌军暗中袭击,日夜进行防备乃是理所当然之举。
将士们听闻此言,深受触动,纷纷表态要忠诚于朱高炽。

几天后,李景隆带着他的大军抵达北平城下。尽管这五十万士兵并非个个勇猛善斗,但其庞大的数量让朱高炽防守北平的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据传当天,大批军队围攻城池,战士们络绎不绝地攀上城墙。城内的守军顽强抵抗,民众也纷纷拿起日常农具,参与到对抗敌人的行列中,就连女性也拿起周围的碎瓦片,参与到了战斗中。
这样的局面极大地提振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地将敌人击退。
期间,建文帝致函朱高炽,提出若其归顺,将赐予王爵。然而,朱高炽并未动心,反而将信件转交给了父亲朱棣。朱棣见儿子如此忠贞不渝,深感欣慰。

朱高炽明白持续固守并非良策,因此他亲自审视当前形势,并综合将领们的建议,决定利用手头剩余的兵力,计划在夜间突袭敌军营地。
深夜时分,命令训练有素的军队悄悄出城,对敌军发动突袭。李景隆未曾料到,对方仅用一万老弱士兵,竟敢鼓起勇气出击我方营地,导致他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接下来的数日里,李景隆麾下的士兵难以入眠,心中惴惴不安,时刻担忧敌军会在夜间发起突袭。
面对困境,李景隆已接近崩溃边缘,正欲撤退,此时他的部将翟能提出意见:敌人当前的表现只是故作强大,我军主将无需过分担忧。

接着,翟率军向“张掖城门”发起攻击,他判断那是朱高炽防御最为松懈的位置。然而,朱高炽依旧镇定自若,因为他已通过下属探知了李景隆的性格——气量狭小。
翟能指挥部队发起猛烈攻势,成功击退了敌军。这一胜利无疑增强了李景隆大军的士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景隆却下令撤退,他认为继续进攻可能会掩盖自己的战功。因此,翟能不得不遵从命令,率领军队返回原地。
朱高炽确实知识渊博,他注意到当前已至十一月,气温急剧下降。为此,朱高炽构思了一个策略,在夜间指令士兵不断向城墙上洒水。
次日清晨,城墙表面覆盖了一层坚固的冰层,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冰障。

次日,当李景隆计划再次发起攻势时,其麾下士兵皆惊愕不已,望着前方仿佛被冰封的城墙,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们最终选择撤退,向南行进十里。
【“父凭子贵”,天时人和】
朱棣登基为帝后,首要任务是确立皇位继承人。
在靖难之役期间,二皇子朱高煦于战场前线奋勇杀敌,表现极为出色,展现了非凡的勇气,赢得了众多武将的支持。

朱高炽智慧过人,擅长识人用人,且治理政务有方,因此获得了多数文臣的支持。
这让朱棣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一位名叫解缙的大臣挺身而出,他提议道:若选定朱高炽为储君,大明可望迎来三代繁荣稳定。
朱瞻基,作为朱高炽之子,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文武双全,颇具帝王气质,深得朱棣的喜爱。某日,朱棣命令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共同前往朱元璋陵墓,进行祭祖仪式。
朱高炽不慎失足跌倒,步伐踉跄。这一意外给了朱高煦可乘之机,他一向轻视兄长,此刻便借机挖苦道:“有人失足,可为后来者鉴。”

正当他沉浸在自我满足之际,背后慢慢响起了一个童声:还有后来者会警醒!
站出来直言不讳的那个孩子,乃是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众人皆感惊讶,没想到如此年幼的他竟勇于捍卫父亲的荣誉。
因此,朱棣的谋士解缙创作了一首诗歌:林中虎为王,谁人敢触怒?唯有亲子情,步步皆回望。
自古以来,忽视年长之子是重大的禁忌。如果不将正妻所生的长子确立为储君,那便意味着违背了传统的原则。

朱棣被“父子之情”这一概念深深触动,意识到朱高炽与朱瞻基之间父子关系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琐碎之事可以掩盖朱高炽作为他儿子的身份。基于此,朱棣有了深刻的理解,随即决定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
此后,朱高煦频繁派遣手下向父皇朱棣密报,声称太子在掌管国事时疏忽职守,有意图搅乱朝廷稳定。朱棣对此持保留态度,决定在太子代理国政期间,进行一次突然视察。
出乎意料的是,所有朝臣均向皇帝汇报,称在太子代理国政期间,无论大小事务,均得到了妥善处理,没有发现任何失误之处。

观察到父亲的举动后,朱高煦采取了持久战术,坚持留在南京不肯离开,最终促使朱棣放弃了原先的打算。
然而,时间不长,朱高煦便逐渐显露出傲慢的态度。
朱高煦自比唐朝贤君李世民,此言论传入朱棣耳中,使得朱棣对他的看法愈发不佳。
朱棣对李世民这位皇帝一直抱有极高的敬意,岂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在这里大放厥词?
在南京的日子里,朱高煦多次图谋不轨。某次,他与三弟朱高燧联手密谋反叛,此事被朱棣察觉后,他极为愤怒,考虑将朱高煦贬为普通百姓。

当文武百官的努力劝解未能奏效时,朱高炽作为兄长挺身而出,为弟弟说情,从而解除了弟弟面临的被贬黜的困境。
【大明之“炽”,仁宣之治】
公元1424年,即永乐22年,朱棣在回京途中去世。随后,在同年八月,朱高炽即位成为皇帝。他沿用了永乐22年的年号,并宣布次年为洪熙元年。
通常而言,新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倾向于维持原有朝政体系,以保政局平稳过渡,然而朱高炽却是个例外,他深切关怀百姓福祉,决定全面废除朱棣时期的不当制度,并着手建立新的治理体系。
例如,他登上高位后首要之举便是广施恩赦,宽恕天下罪犯。

他首先释放了被囚禁的前朝官员及众多因“文字狱”而受难的平民,随后招募了其中具备才能者加入自己的团队,并对那些曾在狱中受到不公待遇的家族成员,在重获自由后给予了特殊关照。
另外,他在统治时期成功翻查并纠正了众多冤假错案,同时撤销了诸多由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所确立的严厉法律条款。
此外,在政务管理上,他调整了明朝内阁的结构,并推行了“非专职”官员体系。
朱高炽依据能力选拔官员,重用了当时的财务管理专家夏元吉。自此,在众多贤能的协助下,朝廷的财务状况逐渐步入正轨,稳步发展。

内阁改革之际,他充分施展才华,委以杨士奇、杨荣、杨溥重任,构建了那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内阁团队,即广为人知的“三杨团队”。
实际上,这三位人士具备卓越才能,早已获得朱高炽的认可。
朱高炽在代理国政期间,恰逢朱棣率军胜利归来。一次,由于某些事务的耽搁,朱高炽迎接朱棣归来时稍显迟缓。此时,朱高煦趁机向朱棣散布谣言,称朱高炽傲慢无礼,不将父亲放在眼里。
朱棣随后将所有太子的随从拘禁起来,杨溥也在其中。此举对太子阵营构成了重大挫败,但意外地加深了杨溥与朱高炽之间的君臣关系。

杨士奇与杨荣均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官员,即便在那艰难时刻,他们仍旧毅然决定追随朱高炽,这份忠诚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君臣关系,已然升华至挚友的境界。
杨溥即便身陷囹圄,依旧坚持阅读,心中怀揣着有朝一日重获自由,继续为太子服务的念头。
杨士奇才华横溢,行事一丝不苟。
杨荣判断力非凡,在朱棣打算直接前往南京登基之际,他提出了关键问题:“是先去祭拜祖陵,还是先举行登基大典?”这一问让朱棣恍然大悟。
此事为他提供了合理的即位契机,并且因此,杨荣获得了朱棣的青睐。

朱棣去世后,杨荣率先向太子传递消息,并提出策略。得益于此,朱高炽成功避开了建文帝设下的陷阱,最终平稳继承了皇位。
朱高炽巩固统治的首要举措是重用贤能之士。将人才恰当地配置到适宜的岗位上,这是对领导者能力的一大考验。朱高炽深知,仅仅提拔人才并不足够,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人才合理安排,使其各尽其才。这是作为掌权者必须精通的一项技能。
当时,内阁成员普遍担任较低的官职,在处理政务时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若直接给予他们晋升,恐怕难以服众。
朱高炽采取了一项策略,即安排较低级别的小官职人员同时承担内阁中较高级别官职的职责,以此达到用小官监督并平衡大官权力的目的。这项制度后来持续实施了超过两百年。

朱高炽不仅对内阁进行了重大重组,其科举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且至今仍保持着相当的实用价值。
鉴于当时南方地区经商风气盛行且人口众多,相比之下北方人口较少,导致科举考试中及第者多为南方人,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性,朱高炽提议按照南北地区的人口比例来确定录取名额。
当前实施的制度,其核心在于依据人口比例来选举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体现了深远的考量。
政治体制中的弊病已被纠正,他对民众福祉的关切不容许百姓遭受疾苦。朱高炽继位后,摒弃了前任皇帝对农民的剥削政策,减轻了赋税和劳役,促使战后农业逐渐复苏。

朱高炽在担任监国时,已初步展现出这种理念:当监国期间,他了解到河南地区遭遇饥荒,随即决定对该地减免赋税,并派遣官员前往,为当地农民提供粮食援助。
因此,太子以仁爱为基石治理国家的观念在当时已经广受民众的支持。
十月间,明朝迅速摆脱了战后的萧条,民众生活安定,从事各自职业,社会各界对朱高炽的治理能力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朱高炽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推行的改革措施却为接下来的十年,即“仁宣之治”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整内阁构成旨在避免人才因职位低微而被忽视,确保国家事务由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员来管理。

“改革科举制度”促进了后续众多北方才子的涌现。
推行低税政策使民众生活安稳,社会呈现和谐景象。
能将天下民众视为己任,把百姓当作自己亲人对待的人,不正是堪称一代贤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