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几个别样的地名一直被记得,虽然经过城市改造变迁,早已经变了模样。西大森、海关后、大窑沟、大花沟、八字沟......今天我们就再来回望一下大花沟。

说大花沟,估计知道的越来越少了,安徽路与湖北路交口的老粮店,依旧是天天排着长长的队,虽然每天从这里来来往往的人还是很多,但若是随意的问一下大花沟,估计没多少人会回答你,不觉间这处老青岛熟悉并有很多感情的地方,已有些越来越陌生了。

大花沟,最早其实就是一条大沟,从观海山直到前海,常年冲积而成。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对大沟进行了初步填埋,两边建起了住宅别墅,大沟内种植花木。春夏时节,满沟的蔷薇花绽放,开满四周,这就是大花沟名字的由来。其后,德国人将这处地方命名为阿尔贝特公园。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继续对大花沟填埋补种,改名大村公园。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这处公园被改称为第六公园,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么叫。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公园被破坏,被当作军需物品存放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局政府对公园做了简单恢复。

1949年青岛解放后,市政府将这里规划成一个大型街心公园,称安徽路游园。

八、九十年代,第六公园成为自发的民间收藏交易集市,并渐成气候。其后,换房大集又将这里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再后来,安徽路成了大早市,农贸市场搞得公园也被严重破坏。直到市场取缔、区政府清理整顿后,才逐渐恢复了公园的基本模样。

2000年,经过改造后,公园又有了老舍公园的新名字。
大花沟、第六公园、安徽路公园、安徽路游园、老舍公园......邮票钱币交易、换房大集......大花沟的历史,也是青岛城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