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相比,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是非常大的,这既有体制内人员和体制外人员产生的差别,也是两种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缴费基数和养老金计算办法产生的差异。
目前我国的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实行编制管理。所谓编制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员额编制等。
机关工作人员分为行政编制和工人编制,凡是具有行政编制的人一般都是公务员,机关编制中还有部分提供辅助性服务的工勤人员,他们属于机关中的工人编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事业编制。

编制既是一种职业的身份,同时也是一种组织管理制度。行政编制的人员,事业单位编制中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属于干部身份,机关中的工人编制和事业单位中的工勤编制岗位人员,属于工人身份。在工作人员晋升职务职级、晋升职员等级时,干部身份具有比较大优势。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都是实行编制管理,但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中,由于编制比较紧张,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需要使用一定数量的编制外人员。但是编制外人员的使用也不是随意的,也有一定的指标控制,这种指标控制,相当于编制外的编制。
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体系比较完善,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津贴、绩效工资等,都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标准执行,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晋升职务和职级,晋升职员等级或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按照规定调整工资和福利待遇,是公认的i金饭碗、铁饭碗。
编制外的工作人员,是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的临时聘用人员,虽然他们进入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公开招考,录用后主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一些辅助性、服务性的工作,其身份属于临时聘用的人员。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聘用单位或是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劳动合同到期可以续聘,也可以解除聘用。

编制内工作人员,缴纳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同时要缴纳职业年金,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严格按照本人的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由于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工资比较高,缴费基数也比较高,而且职业稳定,总体缴费年限比较长。他们在退休时除了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以外,还要享受医疗补贴、退休生活补贴等待遇。
编制外工作人员,缴纳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工资不是很高,缴费基数比较低,最低的只能达到60%,最高的是按照80%缴费。当然也有一些无法解决编制的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按照本人的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由于属于劳动合同聘用制,工作不稳定,缴费年限不长,退休后只有基本养老金,没有职业年金或是企业年金,退休后和原单位不再有任何关系,不享受编制内人员退休后的生活补贴。
在养老金的计算方面,编制内人员,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的工作年限要视同缴费年限,编制内工作人员,在退休前都有职务、职级,或是专业技术职称,平均缴费指数比较高。不管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都比较高。

编制外人员,虽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但由于是劳动合同制,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工龄是按照缴纳养老保险年限计算。甚至有的人过去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既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也没有实际缴费年限。
在职时既没有职务,也没有职级,更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养老金是按照企业职工的办法计算。退休时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没有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甚至还要低于许多国有企业退休的职工。
综上所述,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和编制外工作的人,虽然都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在退休前的身份不一样,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一样,缴纳养老保险的性质不一样,退休后养老金的计算办法不一样。编制内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几乎编制外的人员的倍数,其差别是非常巨大的。